漂流欲室迅雷下载传统文化到底怎么进校园?这所百年名校可能是个样板!-呼伦贝尔教育在线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6-11-15

传统文化到底怎么进校园?这所百年名校可能是个样板!-呼伦贝尔教育在线
导读
学校是一首带着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的儒雅之诗,你值得读下去。
“云头滟滟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步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的校园,仿若走进一个江南园林——碑林、游廊、曲径、斜桥、石刻、宝鼎,堆石成山、筑土为堤,园内遍植幽竹、水杉、早麻仓好樱、紫薇等四季花木,既是钟灵毓秀的校园景观,又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精神暗示。
“校园布置是诗歌的辞藻,课程实施是诗歌的内容,教育理念是诗歌的立意。”吴江中学校长顾伟峰说,在他心里梁馨枰,学校就是一首带着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的儒雅之诗。
秀美校园
带着文化来办学
吴江中学创立于1912年。回忆学校百年历史,顾伟峰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应该带着文化来办学,让学校既有艺术性又有文化性。”2013年,学校迁至新址后,顾伟峰将老校园的“记忆”带到新校园,借鉴岳麓书院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通过一系列组合对比,营造出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浓厚儒风。
与其他学校不同,吴江中学校舍的主体结构为“一苑四馆”,即人文苑、国学馆、学宫馆、艺术馆、生活体验馆。其中,中式建筑风格的四层国学馆是最有特色、最有诗意的场所棋软收藏站。

“东临隋河大腕崛起,西眺笠泽。辟庠序于斯土,攒国学于斯馆……”吴江中学的《国学馆赋》由学校语文教师李玉伦撰写,文辞典雅、意境深邃,镌刻在国学馆的墙壁上。国学馆的布置,按照儒家“六经”分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馆舍,各自承担相应的人文素养目标。教科室副主任李林圃为每个馆舍写了富有内涵的解说文字——“山木湘君,越歌楚声”“平仄协韵,格律得成”是诗之馆舍,“夫惟仓颉,观势察踪”“别有翰墨,点画成趣”是书之馆舍……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顾伟峰看来,校园也如诗一般,言有尽而意无穷。“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文化符号,都有教化意义。”顾伟峰说道,“任何事物一旦进入人的视野,就会被赋予人文色彩。学校的物质环境隐含着价值取向、审美意象,能起到控制情绪、激励志向、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等作用。我一直希望打造一所园林式、书院式学校,将视觉形象所传达的客观信息转化为心理意义阴符方士,使学生在认同过程中感受文化的召唤。”
诗意课程
让这首“诗”充实、厚重
吴江中学的校训是“朴实”,对于这个词,顾伟峰的阐述是“脚踏实地”。他认为,教育需要回归原点,“与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相比,学生的人文素养更重要”。
学校专门成立“人文素养拓展科研所”,由学科教研组和教师共同体一起研发人文素养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共有七大模块,分别是“文学之情”“艺术之美”“史学之境”“哲学之思”“伦理之善”“生活之能”“生养之根”。
“‘文学之情’模块是文学类校本课程,主要目标是传承经典、理解传统、陶冶性情,帮助学生积淀人文底蕴、国学素养。”学校党委书记沈雪春介绍说。

一些校本课程也依托七大模块而生,比如“说文解字”“经典吟诵”“诗苑学步”属于“文学之情”,“国画赏析”“对弈修身”“国乐怡情”属于“艺术之美”,“断代补遗”“史记探幽”属于“史学之境”。
“课程开发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学生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开发者吴凯伦。”沈雪春说。
正是在共同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师生都得到了成长。
“一开始进行有关礼仪的社团活动,我们让学生穿汉服表演节目,结果因为不会穿戴、不懂礼仪,闹了不少笑话。”语文教师洪玲玉笑着说,“决定开设‘礼仪’课程之后,我就与学生一起学习,有了不少心得,再也不是礼仪文化的‘门外汉’了。”
在洪玲玉看来,传统礼仪并不过时,完全可以与大型活动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衍生新颖别致的礼仪文化,“学习传统礼仪可以让我们了解每个时代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从而认知真正的历史、真正的文化”。
从简单的服饰文化入手,渐渐开始深入学习中华传统礼仪,洪玲玉的课程设计越发丰满。她让学生用课本剧的形式将学习成果表现出来,“比如有一次我们演《完璧归赵》,学生就要考证战国时的服饰和礼仪,还要补白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夏津天气预报。
在礼仪课程的基础上,洪玲玉又向儒学发起“挑战”,开设专门课程,带着学生学习《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厘清儒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脉络。“一边开设课程阿玖春温一笑,一边充实自己,这就是教学相长吧。”洪玲玉说道。
温文尔雅的语文教师倪惠芳曾被评为“江苏省十大女诗人”,开诗社、讲诗词自然成了她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她开设“诗苑学步”课程却并非一帆风顺。
起初,倪惠芳急切地想把一切诗词知识“灌输”给学生,从平仄押韵到章法技巧再到修辞用典,她事无巨细地讲着,却没什么效果e络盟官网,学生不仅写不出好诗,连写诗的兴趣也渐渐淡了。
学生周子豪回忆,自己原来喜欢写诗,选修诗词课程后反而有些茫然,“最初虽然是‘瞎写’,但是觉得很有意思,后来老师教了各种规则,感觉太拘束,反而放不开手脚”。
倪惠芳意识到问题,开始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原本会在第一节课反复强调格律,现在则宽松了许多,更希望学生能写出有意思的诗句。”倪惠芳说道,“当然,诗词的基本规范还是要让学生掌握,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太着急。”
经过几年时间的摸索,倪惠芳收获颇丰,她得意地向记者展示学生的作品:“秋风词漫吟,袅袅雅清琴。素手纤纤意,流云淡淡心。伯牙已不在,高山何处寻。忽知不可得,徒听叹古音。” 像这样的作品数以百计,倪惠芳将学生作品结为《学步集》,印刷出版,留作纪念。
与此同时,倪惠芳自己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诗苑学步》也“面世”了,教材详细阐述了古典诗歌的分类、格式、创作等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本可依、有据可查。

像这样的校本课程教材,吴江中学有十几个系列。
除了依托学校教师,吴江中学也外聘教师开设选修课。在一次古琴演奏会上,顾伟峰认识了吴江琴社社长张常恭。二人一拍即合,有了学校现在的古琴课程。在这节特殊的课上,不仅有口传心授的传统古琴理念,还有古琴历史、古琴诗词,让学生们大开眼界,古琴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也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
“刚开始学琴时,老师一遍一遍地纠正我的指法,慢慢地,美妙的旋律已经可以随着指尖流淌而出。李宇菲虽不能完美演绎乐曲,但弹琴让我静心,让我与缓慢悠长的琴音融为一体。” 学生曹心毅谈起自己的学琴历程时说道。
“外显的艺术体育类课程包括古琴、围棋、太极拳等,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上升到文学、文化层面的诗文赏读、诸子百家等则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我们要更广泛、更深入地开设课程,让学校这首‘诗’充实、厚重起来。”顾伟峰说。
儒雅师生
发现生活中的美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漂流欲室迅雷下载咏而归。”这是顾伟峰心中理想的学习状态,“学习离不开生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沁润文化”。
今年的新年晚会,吴江中学的文艺会演别具一格,成了一场“课程汇报展”。有身着汉服的话剧演出,有古琴新奏《沧海一声笑》,有咿咿呀呀的诗词吟诵洪荒之祖龙,有缓缓铺开的工笔画卷……顾伟峰笑着说:“学校并没有给学生下达‘课程汇报’的任务,完全是他们自发的,非常常态化、生活化。”
会演如此,日常学习也不例外。美术教师王俐开设书画课程,除了在“垂虹墨斋”中讲述几节课的基础知识外,大多数时间都让学生亲近自然,采风写生榛生。王俐认为,书画课程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技巧,“还可以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沉静下来,享受一份安宁与静谧”。学生杨诺回忆第一次外出画画的情景:“我用心驾驭着那支笔,一根根线条好像活了一样。”

王俐还会安排几节课让学生临摹“簪花仕女图”,体会形象、质感、空间感的结合处理。“之所以要临冰玄魔弓摹,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古人的气韵,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与创新。”王俐说道。
学校艺术楼西侧的花海之间,成了学生墨韵飞扬的地方,各种花卉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在王俐看来,这是一种美的享受。“近距离接触那些或怒放或凋零的花卉,见证每一枝每一叶的独特之美。花草皆有情,又何况是人呢?”
倪惠芳的诗词课也充满了情韵,她告诉记者:“我经常带着他们去校园里逛一逛,写一写,用诗歌的眼光看待生活。”
学生孙玮回忆,花开时节,倪惠芳总会带着他们去校园,“一路寻芳,一路联诗,快活极了”。周子豪印象最深的一首诗就是在一个秋天写下的,“那时,秋风吹过,梧桐的叶子落了,满地金黄,我忽然觉得,那份感觉真美,仿佛一下子体会到‘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的意境”。
一枝新开的辛夷花,一片斜入水中的美人蕉叶子,在倪惠芳和她的学生眼中都是美的。倪惠芳至今忘不了一个叫王伊的学生硬拽着她去看一朵别致的茶花。“那朵茶花不像别的花簇拥在叶子里,而是立在窗户外,就像是一首诗歌,一个故事,一种情绪。孩子们的眼睛最敏感广汉城市在线,最能发现美好的事物。”她希望,孩子们能用感性的眼光去欣赏诗词,在生活中理解诗词的审美,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身心愉悦,进而创作出既贴近生活又符合传统审美的作品。

于是,关于茶花,学生写道:“春红喜染院前花不汗党,可爱怕羞自掩遮加运美速递。那论壤酸不愿长,霞中绽放性清嘉西藏秘密全集。”关于梧桐,学生写道:“秋梧叶碧凉,润露引风长。来往无华饰,枝枝等凤凰。”美人蕉在学生的笔下则是这样的:“寒雨只初霁,惟卿暗自芳。临风着绿绮,对镜画红妆。袅袅垂罗袖,娉娉立晚凉。谁怜萧瑟影,泣露引秋长。”
将文化融于学习和生活之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这一直是顾伟峰的教育理念。他说:“吴江中学的‘立意’便是美,让一切的美走进校园、走进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诗一般的校园,诗一般的课程,支撑起它们的是一份纯粹的情怀。这份情怀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沁润和传承,也正是有了这份情怀隆安天气预报,学生才会拥有诗一样的生活,诗一样的品味。
内容来源 | 中国教师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编辑 | 冬慈
特别支持 | 孙东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