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向上20130222佳作榜(2018.02.192018.02.25)-师大美院附中童画堂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20-10-07

佳作榜(2018.02.192018.02.25)-师大美院附中童画堂

小小班(3-5岁)
《冰糖葫芦》
小小班这次课的主题是《冰糖葫芦》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颜色的明暗关系及颜色搭配以及怎样制作糖葫芦风清扬五笔。让学生体验涂抹颜色乐趣的同时渣王作妃,引导学生观察光照下物体颜色所发生的深浅变化,让孩子了解每一个物体不单单只有一种颜色,也会根据周边的环境、光照发生改变。

王蕴瑶(4岁)
瑶瑶的糖葫芦画的真是多呀!大大的糖葫芦插满了售卖糖葫芦的架子。瑶瑶的糖葫芦架子是长长的长方形,糖葫芦从各个方向插在糖葫芦的架子上富贵门粤语,红色的和绿色的相互衬托黄梅网盟,相互呼应。冷暖色调的搭配使整幅画非常的和谐。

陈鹤轩(5岁)
轩轩的糖葫芦真是丰富呢!有看着香甜可口的糖葫芦,有看着甜甜的香蕉,有的是香蕉跟糖葫芦相结合,看着好不热闹。轩轩的画打破了常规的构图,在所以糖葫芦横向交错的时候,两串竖构图的糖葫芦让轩轩的画更加灵动。

赵正晨(6岁)
正正画的糖葫芦有一种大师的感觉,每一串糖葫芦画的都给人一种潇洒自在的感觉。每一颗糖葫芦颜色都非常的丰富!深红与橘红色的相互交错曾国猷,白色高光的浓墨一笔,使每颗糖葫芦颗颗饱满立体香月明美。看着正正的糖葫芦似乎感受到了糖葫芦留在嘴里的酸甜,好不痛快!
点点班(5-6岁)
《好饿的毛毛虫》
点点班这节课上的是《好饿的毛毛虫》用一个毛毛虫的绘本故事给小朋友们传达了毛毛虫衍变成蝴蝶的过程碎心石,并且希望小朋友们可以掌握到毛毛虫就像我们人类一样,长得都不一样,可以抓住特点画出自己喜欢的毛毛虫。认识一些毛毛虫身上的花纹,掌握线条的熟练度。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出自己笔下毛毛虫的故事。
作者:郭雨辰(5岁)
雨辰画的像一个毛毛虫大聚会的场景,上面两个树枝上的毛毛虫抬起身子互相对话,像是交流的火热朝天的样子,中间的毛毛虫正在尝试从一根树枝爬到另一个树枝,最下面一个毛毛虫叼着一片树叶。雨辰这幅作品的亮点在于构图和中间的毛毛虫身上。构图是左右式的,不会显得那么死板。而中间的毛毛虫则是这幅画的点睛之笔单身歌,把一个毛毛虫的故事画的活了起来。仔细看罗斯条款,树上还挂着几个茧太空骑士,有一个已经破壳变成了蝴蝶,还有一个只露出了半个翅膀。

作者:杨欣悦(6岁)
欣悦画的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不管是内容还是画法都是很成熟的了,能看出来欣悦内心也是个成熟的小女孩,她的画法是很多家长都很喜欢的。从画中也可以看出海蛞蝓,欣悦的逻辑思维很强,界限分明。自己很是分得清楚毛毛虫到底是怎么把自己包裹住的,过程画的清晰明了,最后画出了一只蝴蝶成功的飞出来金牛座流星雨。可以看看欣悦以前的作品,都是很惬意的场景,也符合了这个小女孩的内心。

作者:张晔琮(7岁)
晔琮画的是一只尾巴有触角的毛毛虫,他把这个毛毛虫扭头的动态抓的很好,尾巴高高翘起,画的活灵活现,因为主题物画的很生动所以显得其他的东西都不是那么重要了。最后还画了一只毛毛虫趴在一个苹果上,晔琮说:是因为这只毛毛虫想吃这个苹果呢蜢子虾!可爱的孩子~他给自己的作品命名为《虫虫乐园》他说因为看自己的画很像是一个乐园的毛毛虫在开派对,是个有主意的孩子。
豆豆班(7-8岁)
《荔枝变形记》
豆豆班这节课上的是《荔枝变形记》,通过对荔枝形状、表面肌理的观察引发孩子们的想象,荔枝像什么、可以变成什么、会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发生等。同时将禅绕画的表现形式予以引入,同时向孩子们讲述黑白对比这一知识点,丰富美术方面的知识储备。

作者:戴礴萱(7岁)礴萱觉得荔枝剥开的样子跟蚌中珍珠的样子特别像,于是将她的荔枝变成了一颗珍珠,礴萱观察的很细致,她将蚌周边的层次也画到了她的画面上,一层一层、弯弯曲曲的。将蚌分为几大块,运用各种图案分块的去添加自己喜欢的纹样,同时在蚌的周围进行涂黑的装饰,将黑白对比运用其中,使画面更有层次感钜宝盆。礴萱说她的珍珠在大海里,于是添加了沙滩和水草脚链的含义,还有一些海星和小石头圣川真斗,很有想法呢!

作者:杨博涵(7岁)
博涵将他剥开的荔枝变成了一个荔枝星球,在浩瀚的银河系中转动着,周边还有其他的星球以其为中心环绕。博涵这节课格外的有耐心,张煜枫图形分割后,每一个图案都耐心细致的去刻画,都的地方画直线条、有的画弧线、有的涂色使其画的荔枝有疏有密,天天向上20130222黑白对比明显,博涵自己画着画着都说,哇~好像凤伊金先达啊!

作者:李嘉浩(8岁)
嘉浩画的是荔枝与水龙头的结合,正常我们水龙头连接的是水管再到水库恋恋七人组,而嘉浩的水龙头连接的是剥开荔枝,而出来的不是水也是荔枝,有大的剥开的也有小的,嘉浩说小的就像足球一样,于是画了足球网还加上了一个企鹅守门员,你看,嘴巴还叼着一个,哈哈哈哈,是不是很有意思呢,一幅生动的画就这么产生了!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