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生死斗侯惠勤:坚定文化自信的本质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北京论坛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20-08-14

侯惠勤:坚定文化自信的本质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北京论坛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北京论坛

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自觉——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侯惠勤

侯惠勤,男,1949年生,安徽安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国家出版基金评委、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学科带头人。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为首席专家先后主持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全国博士生公共课教材《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国家重大委托课题“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课题“危机中的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等。出版专著《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侯惠勤自选集》等十多部,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他省部级优秀成果一、二等奖、“五个一”工程入选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等。
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全党全社会共同奋斗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就是要坚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其中,坚定文化自信是需要加以着重理解的问题。这不仅因为文化自信较前三个自信提出的晚,还由于文化自信的理论边界相对模糊,文化自信的解释空间相对杂乱,因而理论上实践上都存在着在不坚定的情况。为了加深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进一步领会并坚定文化自信,我们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侯惠勤教授。

一、文化自信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采访者简称▲,下同):侯教授您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明了对于坚定文化自信的科学认识,表明我党在这一问题上达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什么必须落脚到文化自信上?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历史及其记忆,积淀在文化中;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及其韧劲,聚集在文化中;一个事业的前途命运,蕴含在文化中。说到底,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不在于标新立异,而在于努力回答人类先进思想提出的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探索中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一切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也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从实质上说,共产主义就是对于中国历代先贤矢志追求的“大同”世界的科学回答,这就是:“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所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追溯到中国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内在一致,充分显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底蕴。这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说,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崔心心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

▲:现在一些人对我们的“四个自信”做了歪曲性解读,敌对意识形态更是把文化自信视为对前三个自信的颠覆,对此养枣,您怎么看?
●:在文化自信问题上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对于“四个自信”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文化自信是前三个自信合乎逻辑的延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臻完善的必然结果。“四个自信”是平列关系,各有侧重、互不替代,但又相互呼应、浑然一体。这就是说,文化自信绝不是对前三个自信的取代,更不是对于前三个自信的颠覆。敌对意识形态企图动摇“四个自信”的重要手法,就是把文化自信和其它三个自信对立起来,将其歪曲为其它三个自信“失效”后的“救场”。这种罔顾事实的捏造,目的就是唱衰中国,阻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劲发展势头,但这注定是徒劳的。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官场生死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正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根基,是任何力量都打不破的。文化自信不是前三个自信失灵的救急,而是前三个自信日益显现出的发展趋势和逻辑拓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坚定文化自信的三大支点
▲:我国正在进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莽山烙铁头蛇,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那么,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关系?
●:我们坚定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婺剧花头台,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顾人麒,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风向远夏里,不断发展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迄今为止,党的十九大报告最为清晰、深刻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层面:其一,“源流形态”,即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二,“现实形态”闯关东前传,即党领导人民创立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三,“发展形态”,植根于伟大实践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划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三大理论支点:一是只有不断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二是只有不断促进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为一体,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动活泼、繁荣兴盛;三是必须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雾都夜话,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贴近生活、生机勃勃,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
▲:正确理解这些支点的关系,需要澄清哪些观点?
●:正确理解三大支点的关系,需要澄清以下观点:其一,把优秀传统文化排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外或认为无须经过转换、创新自然就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观点。这两种观点之所以是片面的黄家培,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不是无源之水的孤立文化现象,又不是中国历史文化中自然产生的文化现象,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族伟大复兴中自觉创立的。割断文化传统和照搬文化传统都不符合实际情况。
其二唐怡莹,把革命文化仅仅视为一种文化传统或历史现象而排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存在形式之外。这种观点之所以是错误的,就在于它以“告别革命”为前提,否认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统一过程,否定了革命理想、革命文化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更有甚者,把革命文化定位在“马上打天下”,而不再适用于今天的“马下治天下”,则更是试图把革命文化从现实生活中彻底剔除。文化上的这种割裂必然导致割断历史,这是今天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重要支撑,必须认真加以清理。
其三乔洋图片,就文化自身讲文化自信,把传统文化视为“根”,否定了只有中国当代的伟大实践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和文化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认为观念文化是自足的,而是认为它是社会生活、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的火热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身不可能成为自身的“根”。就文化自身而言,优秀文化传统可以是源,但从文化的形成和创新发展来看,它只是参与其中的“流”,只有现实生活才是创新之源。这就是说,“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十三太保横练,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它们的关系?请您概括一下。
●:坚定文化自信,在理论上最根本的是要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地位问题,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需要澄清哪些认识?
●:这里需要特别说清楚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指导和被指导关系。在这方面有两个观点需要澄清:一是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自在自明的,因而它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并列关系;二是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本土文化,而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因而两者关系的本质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
第一种观点之所以是片面的,就在于它不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确立是一种文化自觉,而处在自发状态的传统文化不仅鱼龙混杂、良莠并存名门媳,而且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作为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当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但是,这种文化精髓又被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及其文化所包裹而难以辨别,近代以来还被西方殖民文化所扭曲和阉割而奄奄一息。这就是说,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并非自发自明的结果,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保护拯救、批判继承、不断发掘、积极创新的产物。因此,建立在文化自觉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正确定位后才确立的:一是思想定位,即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要有一个整体性的科学评价,做到真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是历史定位,即要全面把握中华传统文化和近代以来饱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国家命运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救中国的同时也救了中国传统文化;三是现实定位,即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光大。
第二种观点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爱的幸运曲奇,而是国家意识形态和它的文化资源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世界历史性现象,是现代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思想武器,它不专属于哪一个国家,而是属于世界各国人民。马克思主义和各国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说,是各国工人阶级从自在阶级走向自为阶级的必由之路,是各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本国道路的过程,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构本民族先进文化的过程,而不是什么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民族发展问题,是一种运用式发展,既不是一次性完成,更不是替代式发展,因此与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民族先进文化的构建属于“本来”,而不是“外来”。对于当代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成果一脉相承红墨坊,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定位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本质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然导致文化复古主义的恶果。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本质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文化建设不能脱离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里不存在所谓的完全没有意识形态文化,否则,要么是一厢情愿,要么是别有用心。
●:是的,把文化与意识形态化加以割裂,试图通过非意识形态化颠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一直是我们面对的严峻挑战,而借口繁荣文化、活跃学术而模糊、躲避挑战则是思想领域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十九大报告极其鲜明地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一致性,表明了高度的理论彻底和理论自觉,我们应当认真学习领会。
▲:为什么意识形态建设对于文化建设如此重要?
●:从根本上说,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意识形态从两个方面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一是渗透其中的世界观、历史观,决定了文化的社会效果和历史作用。任何文化都不可能“价值无涉”,其价值偏好决定了其为什么人、服务于谁,从而也决定了其发展前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宣扬个人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必然迷恋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制度,必然抗拒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所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村花筱叶,自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二是贯穿其中的人性观、价值观,决定了文化塑造人、引领人的导向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的基本观点,就是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及人类文明的进步相一致,最终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人性创造历史,而是历史改变人性。因此,十九大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时代新人”的任务,需要认真落实。西方意识形态把自利的市民社会的个人视为“原人”,并借此否定共产主义的人性依据,需要认真应对。
▲:就当前来说,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就是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紧紧抓住三个问题深入推进理论武装:一是“新时代”,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概括,不仅反映了今天变化了的现实,还揭示了这一现实变化的深层逻辑,即历史大转折的时代特点。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走进新时代这一实际,不仅是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在今天实现所有理论创新的客观依据。
二是新的时代课题,即必须深入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一步,是从变化发展了的实际中提炼出反映历史本质和规律、事关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即“时代课题”。提炼出新的时代问题,是思想上的一大飞跃,意味着对于历史方位、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和行动纲领都有了较为清晰的新认识。
三是新的思想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理论创新的最大亮点,就是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一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现实,深入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是我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所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必须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长期坚持。

▲:就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建设来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必须有更加深入细致的应对,这是我们今天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保障。
对于力图动摇、颠覆我们文化自信以及我们共同奋斗思想基础的各种倾向,十九大报告指明了两条原则:一是严格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要区别对待,不能混淆。对于事关政治原则的重大是非,必须彻底澄清、坚决斗争、毫不退让。除了思想上的斗争,必要时还要采取组织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对于思想认识问题,主要通过耐心的思想教育和批评帮助的方式分清是非,统一思想;而对于学术观点问题,要允许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段内的争论,不要忙于作结论,更不要粗暴地打棍子、扣帽子,不能依靠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学术观点的不同,是学术发展的正常生态。
二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这就是说,错误观点在性质上有区别,反对抵制错误观点则是无禁区。不管何种性质的错误观点,都不能听之任之狼王传奇,而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即便是错误的学术观点,如果不加以反对和抵制,正确的学术观点就不能真正发展壮大。“真理是跟谬误相比较,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我们今天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真正的学术批评,总以为批评会妨碍学术发展。其实,没有认真的学术批评,就谈不上学术繁荣。况且,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政治原则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往往交叉,利用学术研究或文学艺术形式兜售错误政治观点的倾向是存在的。开展有质量的学术批评,是我们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定文化自信的关系?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方略。十九大报告重提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中的一个内容,值得认真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重要,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基本社会规范。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打牢全社会共同奋斗思想基础的重要方面。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现阶段最大公约数的社会共识,因而很难揽括针对部分先进分子的更高更先进的价值规范。此外,核心价值观毕竟只是思想文化领域一个层面的认同规范,很难涉及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全局性建设。因此,重提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在核心价值培育方面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内在统一,更好地协调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除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还有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的内容,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内容等,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文化领域更全面丰富的价值规范。
十九大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还有很多理论亮点,需要在深入学习中不断领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
[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
[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文章来源:思想火炬)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