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宜春金片重现光明 一对父女的生死执著-嗨宜春
你喜欢喝茶吗雪椰?你习惯喝什么茶?你知道有一种茶叫“宜春金片”禅茶吗?如果你还不知道,请看袁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采写的——
在坊间有一种说法,百姓请友吃饭,名流请人吃茶。这虽然不全对,但是从中让我们明显体会到说者把吃茶提升了几个档次。唐朝有一位从谂禅师,来人便请他吃茶去。吃茶去,这或许在语意上说不通,但其禅意非我等之辈三言两语能说的清、道的明。
吃茶,很多朋友都喜欢,但品种各有不同。记者有一位朋友,他是非福建铁观音不饮,当然也有人喜欢大红袍、龙井、普洱等等,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因人而异吧。前些年“宜春金片禅茶”在市场上鲜为人知,现在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这与潘诚基父女的艰辛努力是分不开的。
宜春人潘诚基父女,他们将“宜春金片禅茶”申请并获得江西省非物质遗产保护。潘诚基说:有历可查,“宜春金片”拥有800多年的历史,启于唐盛于宋,齐慧娟源于寺院,师于高僧。“宜春金片”又名金观音,在宋代列为贡茶。且誉称为贡茶之珍品。陆羽《茶经》里有记载,说袁州自唐代已列入江南七大重要茶区。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清康熙癸亥年编《宜春县志》、《中国茶经》、《中国名茶志》等文献均有记载。说起宜春金片禅茶,潘诚基总能滔滔不绝,向你娓娓道来。
与禅茶结缘
潘诚基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农村,当初只有小学文化。15岁时就到煤矿做矿工,因煤矿资源枯竭,80年代初转而去到宜春轻工总厂当电工。在工作中潘诚基深感自己文化水平不足,那时,他同时报了文化基础课和职工业余大学的电工基础两个班学习,利用晚上时间学习。从零电工基础开始,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并在宜春市总工会组织的电工比赛中获得二等奖,用他自己的话说:“人只要用心努力去做,没有什么学不会,做不到”。
然而,好景不长,原厂遇上工人下岗潮。潘诚基便利用自己的专长开了一家电机修理店,因为有技术,服务也好,业务还不错。记者知晓他的电机生意做得很红火,但相隔几年不见傲世衍天,2006年却发现他转行做茶业。他告诉记者:一次偶然的机会炼狱玫瑰,当时遇到靖安宝峰寺的一位老知客师父,师傅第一次见面就和我说:“你是做茶的,明月山上好多茶,你用心做好”。当时我说,我不会做jr樱木。老禅师说:我帮你。告别老禅师回到家后,潘诚基将家里翻了个底朝天,祖上留下的并不专业的茶器茶具、有关茶园的片言只语一一找来,如获珍宝。
宜春自古有好茶
说做茶,但茶叶树在哪里?我们前面已经说到,宜春的茶叶已知有着800多年的历史,何愁无茶可采?老禅师指点、并亲自带领潘诚基到明月山上去寻找野生古树茶。大家知道王满银,明月山方圆连绵几百平方公里,这可不是去旅游,按照修好的路线行走杨丽坤。潘诚基与另一位朋友彭先生陪同老禅师翻山越岭,或者干脆就是没有路,只得披荆斩棘博罗实验学校,在山上风餐露宿两天一晚连续36小时翻山越岭,昼夜不停寻找野生古茶树,每每记下。送回师父后,潘诚基渐渐感觉到恢复历史名茶加农贝克,已然成为了他的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不久,他注册成立了禅茶公司,希望保护好已找到的名古道场的古树茶,再相继发展基地。
茶草相生出好茶
2008年,潘诚基在宜春明月山名胜区洪江镇南惹古村,接管了一块百亩茶园。同时,又广结善缘,在云居山、百丈寺等地建立茶叶基地。
他牢记老禅师的教导,一定要做良心茶,施农家肥、菜枯饼。绝对不用除草剂,不施化肥、不撒农药,确保生态平衡土家掉渣饼,用传统古法让茶与草相生,草枯后肥茶。因此,在潘诚基的茶园,人们看到的不是那有横有竖,层层叠叠的茶园风光,而给人的感觉是杂草丛生。只是在锄草后的冬季,才会呈现出茶园的风韵。
潘诚基对记者说,坚持做良心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是非常艰苦的。传统良心茶的生产成本与高科技茶生产成本要相差十倍。为了确保金片茶的本原味真,他必须如此坚持。十二年来的痛苦坚持,到如今终于得到了深圳、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及国外茶友的青睐。
潘诚基立足传统、在古法制茶基础上也不断创新。然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决定把女儿潘湘月送到茶叶专业大学,去学习茶叶的专业知识与技术。
女承父业终成器
潘湘月早前看过一些茶艺表演,温婉典雅,很是喜欢。另一方面她看到父亲每天早出晚归生产茶叶的辛苦,也想帮父亲完成金片禅茶的使命,因此,当父亲提出让她去学习茶技时,没有更多的犹豫便很快就同意了。
经过在大学里4年时间的苦读,潘湘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11年,刚要走出校门的潘湘月参加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的全国茶艺师技能大赛获得银奖。学校看到她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要求她留校任教。但为了帮助父亲,她还是辞去母校,回到了父亲的身边,帮助父亲打造宜春金片禅茶。
2016年江西省举办的茶艺技能大赛,潘湘月一举摘得金奖优玛除疤,被授予“江西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北京帆之都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17年再登荣榜,获得国家一级茶艺技师职称。
2014年在中央新影集团拍摄的纪录电影《禅境宜春》里,潘湘月应邀进行茶文化演绎,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宜春禅茶历史文化,反响很大。在传承宜春金片禅茶技艺的同时,潘湘月积极为茶文化传播做工作,兼任宜春某学院客座老师。
记者有些疑惑,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茶艺培训班,既然大学都请你去授课,为什么自己不开茶艺培训班呢?潘湘月说: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非常不错了,在我爸身上我看到了茶人的坚守。做茶不易,我也将砥砺前行,把宜春金片禅茶发扬、传承下去。
死也要与茶园相伴
人们常说:看画容易,作画难。制茶何尝不是这样呢。
为了保证茶叶的新鲜,当天从茶园采摘的鲜叶当天必须做完,否则,将会降低茗茶的品质,难能做出好茶。
采茶是一项季节性非常长的工作,为了保证质量,他们每年只采春季一季茶。潘诚基说,他当时在南惹茶园,因道路不便,没有炒茶的条件,当天请村民采摘的鲜叶,必须当天带回宜春城里来制作话梅猪手。当时是起步艰难时期我爱蔡枫华,请不起炒茶工人,也没带出徒弟。白天要带村民上山采茶,劳作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里还要制作完当天采来的鲜叶,炒制一个通霄没有睡,第二天又是重复第一天的工作。制茶的这一个月他们基本上是没日没夜的劳作,不能休息,如此一来导致身体严重透支。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刚制作出来的茶叶火气很重昆仑人才网,最少要在冰柜里冷冻一个月才能拿出来泡饮,才有利于健康。但是,为了把握刚制作出来茶叶的火功,制茶师自己必须要取刚制作出来的茶叶,在第一时间泡上一杯品鉴口感,然后确定工艺情况。
由于长时间日夜劳累,又没有得到休息,加上每天品鉴刚出锅的“高火茶”爱的团契,潘诚基身体受寒湿热攻击,加上身体严重透支,他终于累倒了。全身就像要散架子似的,咳嗽得非常厉害,一咳嗽便引发全身疼痛难忍。再后,几天咳不出来,病危时他到医院去拍了一个CT片,医生说,他患了肺癌,并且是晚期。还说,看他的胸片,与前几天去世的一位老人的片子一模一样,整个肺部全是一块雾区。能活一天算一天。
听到医生判的“死刑”,他最担心的是刚9岁的小女儿,以后谁来抚养?他只得找到一位好友,把小女嘱托于他,并写下遗书,真到了那一天,要大女儿潘湘月把自己的骨灰撒在茶园作肥料。
人,都有求生的欲望,特别是听到自己死亡的消息后,求生的欲望更为强烈,这是人之本性。潘诚基听到医生判的“死刑”后,借去北京收回茶叶款的机会,顺便到北京的一家医院去看了一位老中医。他希望能减轻一点死之前的疼痛。服用了那位老中医给他开了10剂中药,感觉好多了。到杭州时,他又请一位回春堂的老中医师开了10剂中药。结果他的“癌症”不见了。
重建茶园再发力
经历过生死劫的人,真的是什么都不在乎了,名利就看得更淡薄了。
而只有茶,已是潘诚基父女此生的全部。潘诚基放下南惹的茶园后,现如今又在宜春明月山风景区温汤镇水口村的半山腰上租赁了一块地,建设一处新茶园。记者在水口村潘诚基的新茶园感受到,这里的环境、气候非常宜人。那天正值周未,记者看到,来村里呼吸新鲜空气的游客络绎不绝。潘诚基说,他之所以选择这里,就是因为这里的生态特好,环境没受到污染,并且是水的源头。这里的气候特别有灵气,非常适合于种茶,虽然每年的茶叶产量不多,但必然是精品、上品,能让懂茶的人更喜欢“吃”这里的茶叶。用心做茶,把禅的意念溶入到每片茶叶中。潘诚基铭记老禅师的教诲,严慎制茶丁雅琦,用心做茶。在潘诚基多年来的悉心经营下,“宜春金片”禅茶以其独有的幽香与绵延的口感现已不仅成为了国内大江南北许多茶客的首选,而且早已远销祖国香港等地。我们有理由相信宜春有好茶的口碑将会传遍世界。
有志者,事竟成。潘诚基父女对茶叶事业的执著,成功是必然的。
记者真心希望“本原、幽香、味真”的宜春金片禅茶,能成为宜春茶者的骄傲,成为茶业界的标杆。
来源:袁州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