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传统节日一览-世界风俗网
侗族是一个多节日的民族,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节。节日多,节日的活动也十分丰富。有“万节民族”之誉!侗族的节日既有与其他民族共同的节日,也有本民族独有的传统节日。与其他民族共同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鬼节、中秋等。
侗族本民族独有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正月的“为也”节,二月甜藤粑节,三月的歌会、土王节,四月的乌饭节,五月的粽粑节,六月的尝新节,七月“黄节”酸,八月的芦笙节,九月苦酒节,十月过香节,十一月的侗年(又称吃冬)、腊月的姑婆节等。侗族的传统节日,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按内容可分为生产、生活性节日,祭祀、纪念性节日和社交、娱乐性节日三大类。生产生活性节日与农事活动有关,主要目的在于使人们记刘东立住,节日一过就是某项农事的开始了。
侗族祭萨
又称祭祖母。贵州省从江县贯洞地区侗族的传统节日奇才公子,也是盛大的侗族祭祀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当雄鸡一鸣,侗族人便吹笙鸣枪,主管圣母堂的寨老打开社门,摆上鸡、酒、茶、香纸等进行祭萨活动。“萨”,侗语为祖母之意。祭萨,相传是纪念古代侗族女英雄杏妮的。杏妮是一位坚强勇敢的姑娘,她曾组织侗家人反抗朝廷的压迫,后被朝廷兵围困在从江县的九层岩地方,杏妮坚贞不屈,跳崖就义,后化为一座岩石守护着侗家山寨。人们为纪念这位侗族英雄,尊称她为“萨”,并在各寨建立“祖母堂”,每个祖母堂中都供一块九层岩的岩石,以示接杏妮到本寨。过去,若某寨发生灾祸,就要从九层岩再接一块岩石供上,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祈求祖母杏妮保佑。初一早饭后,全寨人盛装汇集在鼓楼坪,小伙子们身着绿衣、白裤、红头巾,身背绣花“胜”字袋,手持鸟枪、刀、矛,在寨老指挥下举行杀敌演习,直至中午。凯旋时要在田里扯一莞稻秆挂在社堂前,以示敌首级。演习结束后,侗族男女青年还要唱歌跳舞,毒奶色尽情欢乐。祭萨活动禁止怀孕妇女参加,也不允许她们进鼓楼坪。
侗族朝龙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明一带侗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这天侗族全寨要到本寨指定的“龙脉”所在地举行朝龙仪式。正月初四晚上正式出龙,龙灯队前往本村和外村无男孩人家送“龙子”。求“龙子”的人家事先作好准备,龙灯队一到,全村家家烧香点纸和放炮迎接龙灯。送“龙子”的“龙头”念完祝贺明年添龙子的吉祥令,接龙寨上的侗族人家要请玩龙灯者到家做客,热情款待。求“龙子”的侗族人家更是热情,要准备几桌酒席,把灯头请来吃喝热闹一番。话题主要是祝得龙子。倘若次年真生男孩,送龙子的和求龙子的都感到荣耀,添子的人家要带母鸡、红蛋、糖和酒等礼物,到送“龙子”的灯头家报“龙外婆”。“龙头”要告诉灯众筹备衣、帽、鞋、袜、背袋等物,准备来年春节到“龙子”家当龙外婆。第二年春节,灯头要事先通知得龙子的侗族人家“龙外婆”来贺喜的日期。到时,龙灯队到该寨子,先挨家朗诵吉令,后到“龙子”家献礼祝贺,主人以盛情款待。
侗族活路节
民间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旬逢戊的第二天在贵州镇远县报京一带举行,是春耕大忙前的一次盛大集会。报京一带共有九个侗寨,按传统习俗,九个侗寨要推选四个办事工整、有威信的成年侗族男子处理本地重要事务,其中的两人为活路头,即主管农事活动。当地习惯,每年腊月三十日开始,一律停止劳动生产,这天清早,活路头庄重宣布封存一切劳动工具,侗族各家各户便把犁耙、纺车、锄头等农具贴上封条,直到活路节前不得动用,以使大家过个清闲的年节。到活路节这天一早,侗族人们兴高采烈地集会,活路头将一捆发出青芽的嫩草放在指定的田坝上,侗族各寨男女老少身穿节日服装,吹着芦笙来到田坝上,三声铁炮后懒虫网,活路头驱牛扶犁,表演犁土;接着挥锄挖窝,在刚犁过的泥土里栽上几丛嫩茅草,象征稻苗茂盛。奏起芦笙,大家围着青苗,绕成一圈又一圈,跳起欢乐的芦笙舞。风雨无阻,历年不改。当天下午,侗族家家户户撕掉农具上的封条,并在自己的菜园里栽上几丛嫩茅草,象征动土闹春耕,预祝有个丰收年。晚上,侗族妇女们便忙着织布、纺纱。第二天,春耕正式开始。
侗族花炮节
花炮节是侗族的传统节日。因地区不同,节期有异。程阳一带在正月初三举行。梅林一带在二月初二举行,斗江一带在二月十五日举行。节日期间的活动丰富而热闹。有游炮、斗鸡、抢炮等传统项目,也有球类比赛等现代项目,当然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抢炮,是节日的高潮。按侗族的风俗,花炮象征着五谷丰登、幸福安康。抢得花炮者也就拥有了这份福气。日久天长,抢花炮便逐渐变成一种纯粹的侗族娱乐活动了。所谓“花炮”,是一个外面用红绿线包扎的铁圈聊斋之侠女。用来发射铁圈的炮则是一种以火药为动力的直膛铁炮。点炮前,众多侗族抢花炮手相继进人竞赛区,赛场外人山人海,都是看热闹的。随着“哮”的一声,炮响圈起,抢炮手蜂拥地冲向铁圈的落点,转眼间扭成了一团。按规定获胜者必须把铁圈带到“报炮台”,经检验无误并击鼓鸣锣方可算数。如此一番从抢到报的过程少则十来分钟,多达几个小时。
侗族赶社
是民间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节日这天,侗族要吃“社饭”。吃饭之前,每人要先喝点盐水,并且禁用刀子。赶社的社场设在寨外的坪坝上。四乡八岭的侗族同胞,在这里交换农副产品,买东西。多情的侗族姑娘们则身着新衣,佩银饰,系偏带,满面春风,热情地邀请小伙子共进午餐,以便互相了解,建立感情。晚上,姑娘们又请小伙子到寨上做客吃社饭,之后又热烈地对歌。其他侗族人则杀猪宰羊,痛饮美酒,同时还要烧香祭祀以求消灾免难。
侗族斗鸟会
民间侗族传统娱乐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举行。桑地侗族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叫娘花的姑娘,二月二这一天与太阳之子在天上成亲,由百鸟在空中架桥引渡,以此来成全这段姻缘。但画眉鸟不愿意参加这次活动,于是百鸟们就想给它一个惩罚,把它关在一个鸟笼中,专供人们取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年一度的斗鸟会。斗鸟会要由众人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侗族老者主持。届时,老少男子们提着鸟笼汇聚到斗鸟场,自选对象后,先把两鸟隔笼相斗,斗到一定程度,便打开鸟笼让其相斗,围观者不断发出喝彩声,气氛十分热烈。经过轮流苦斗,连续不败者为冠军,夺冠者可作为本地的侗族代表参加更大型的斗鸟会。
侗族斗牛节
又称“打牛架”。民间侗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娱乐节日。一般在农历二、八月的亥日举行。据说亥日是最公正的日子。在侗乡,侗族各寨均养有善斗的“水牛王”,饲养在鼓楼坪上,有专人管养,所食饲料中常加以蜂蜜、猪油、烧酒等。斗牛前,侗族各村寨互相邀约对手,俗成“送约”,节前三天,人们在牛王“宫”前敲锣打鼓放炮,大设宴席,俗称为牛王“养心”。中午时分,牛王“踩场”开始。一支支斗牛队伍前,有一个身穿亮布衣服的侗族后生,舞着一张写有牛王名称的牌子开道。“牛王”头上罩着红缎子,背置“双龙抢宝”的“牛王塔”,塔上插着四面令旗和一对5尺长的锦鸡尾,胸前挂着一串串银铃,由两个身着翠绿衣服,头包红帕,手持牵牛鼻子的把条的后生牵引。跟在“牛王”身后的一个后生,扛着一块大木牌,上写“大碰王”之类的表示本“牛王”名号的字样。最后是举着镶边的三角形彩旗的队伍。旗杆顶的枝枉上,挂满了五色鸡毛,很为壮观。整个队伍浩浩荡荡,绕场三圈。踩场完毕,斗牛开始。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打着火把,从两端入场。铁炮一响,将火把往前一抛,牵牛的人一放手,两头牛王四蹄腾空,向前冲去。两头牛打成一片,斗牛场烟尘滚滚,助威者鸣锣呐喊。如果久斗不分胜负拉杜乔尤,后生们便取来粗绳拴住牛王的脚往后拉,解脱双方的搏斗,算是平局。有一方输了,失败者的彩旗就被对方的姑娘全部夺去。得胜的牛王在芦笙声中再次绕场示威,披红,放炮。几天后,远道的侗族姑娘给斗败的牛王还旗来了。后生们热情款待,陪她们唱几天大歌。临别时还要送赎旗的彩礼。
侗族摔跤节
侗族的传统节日。农历二月十五日和三月十五日举行。节日清晨,凡参加摔跤的侗族后生,都要到祖母坛边,听寨老明训摔跤戒律,追述摔跤节的来历。吃完早饭后参加摔跤的侗族选手吹着芦笙在寨老的带领下步人摔跤场。比赛前要举行隆重的摔跤仪式。而后,按传统习惯,侗族寨老们交换摔跤用的布带,缠于对方的腋下,再作一摔跤动作。三声炮响过,摔跤开始,场中的摔跤选手,互相拱手施礼,将寨老授给的布带互相缠于腋下,只听裁判一声“起”,选手们躬着身,又扳又扭,都想将对方扳倒,观众不断为双方喝彩叫好火爆兵王,场面十分热闹。
侗族祭祖魂
贵州省镇远县报京一带侗族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日举行。这天早晨,侗族家家户户要到祖坟地扫墓挂青,以悼念祖魂。祭祖用的供品有白肉片、白水蛋、米酒和棕把。侗族到坟地后摆上所带的祭品并燃香化纸钱,祈求祖宗灵魂保佑本家老少平安、各事顺利。
侗族三月三
侗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五天。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五日举行。它来源于两个古老的侗族传说:一是传说三月三是个播种节:很早以前,报京侗族住在很远的地方,在那里人们按照桐树开花的日子下谷种,秧苗出得又齐又壮。于是侗族人定下了桐树开花那天为播种节的规矩。但有一年,桐树直到端午节还不开花,侗家误了播种期,颗粒无收,只好逃荒。此后,侗家吸取了教训,一到三月三,人们就吹芦笙、唱山歌,意为互相提醒该收芦笙忙种田了。从此侗家就不再错过时令。二是传说三月三是个爱情的节日。称为“楼戏节”:从前有个美丽的侗家姑娘良英,爱上了本寨勤劳朴实的桥生。桥生家贫,良英的父母嫌贫爱富,硬把女儿许给富家,逼迫良英三月四日出嫁。但良英对桥生忠贞不渝。到了三月三日,良英捞了半笆篓鱼虾,打得半篮葱蒜,和桥生来到金塘洞旁古老的莫嘎树下相会。不料,他俩被富家发现。富家恶棍对他俩大施淫威,百般辱骂,乱棍殴打。一对情人悲愤欲裂,于是各自在莫嘎树下印上一对深深的鞋印后,携手跳岩,投淘金潭而死。
后来,每到三月三,青年们就要来到莫嘎树下,看看这对脚印,吹芦笙,唱山歌。姑娘们还要模仿良英的样子,给情郎送笆篓、葱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的节日。每逢三月初一,侗族各家主妇们便忙碌起来,她们做新装,磨豆腐、备酒菜。三月初二,姑娘们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并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三月初三日是节日的高潮。清晨,侗族姑娘们精心打扮后来到菜园采来大葱、蒜苗洗净,然后聚在莫嘎树下,周围站满围观的人,这时侗族小伙子们当众上前向意中的姑娘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赞叹声,小伙子可与姑娘悄声约定还篮时间。还篮时小伙子要以糖、布料或丝线回赠姑娘。讨不到篮子的小伙子,会招来围观者的嘲讽声。这天中午,侗族人们要集中在寨中心的场地上欢歌狂舞。三月初四要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人们头戴各种假面具尽情唱跳。初五日下午,要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送仪式,仪式完毕,节日活动全部结束。
侗族风岩歌会
贵州省天柱侗族地区歌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故又称三月三歌会,是侗族的传统节日。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侗族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龙塘侗寨有个叫田郎的侗族小伙子,地旺侗寨有个叫妹腊的侗族姑娘,两人都是有名的歌手,唱歌相爱。但他们的父母均不同意这门婚事。田郎的父母逼他娶舅舅家的表妹,妹腊的父母逼她嫁给有权势的孙家。二人万分焦急。一天,他们相约来到风岩坡,唱了三天三夜的忧伤歌,又唱了七天七夜的分离歌。歌声感动了山神,山神为他们护身;歌声感动了百鸟,百鸟为他们伴唱。正当孙家人手持棍棒追赶而来,要下毒手时,“轰隆”一声巨响,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孙家歹徒被雷电烧焦,田郎和妹腊也不见踪影:之后,田郎的18个异姓兄弟赶来此地,妹腊的18个异姓姐妹也来到此地,他们齐声悲切地高声呼唤。渐渐地,风岩坡出现了像田郎和妹腊身影的两座岩石,这就是“风光岩”。18对侗族青年男女围着风光岩唱了三天三夜的“怀念歌”,然后双双结为夫妇。从此,每年三月初三,这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便邀集在风光岩对歌,纪念田郎和妹腊。
侗族舞春牛
又称“闹春牛”,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民间侗族的节日。每年立春这天举行。耕牛是侗家人的“生命”,因此,他们对耕牛的爱护尤为深切,对耕牛的感情特别虔诚。这天,侗族各家各户都要给耕牛修缮栅圈,把耕牛从山上找回来,添上青草、糯米把等上好饲料,还要洒上点酒。有手艺的侗族人还要破竹蔑,打灯笼,忙制舞春牛的道具。傍晚,侗寨锣鼓喧天,人流涌动,队伍的最前面是两个灯笼,上面分别写着“立”、“春”两个大字,后面是由两个小伙子合舞的“春牛”,牛头用竹编纸糊制作,并挂上大红花,牛身用绵织物做成,呈毛茸茸的牛毛状,“春牛”后边是一群农夫农妇的扮演者。他们扛着犁耙、挑着木桶、送茶送饭,还有捕鱼捞虾的,个个情趣盎然。这支代表全寨的队伍,把“春”牛舞到每家每户,象征着把吉祥的春牛和来年的丰收送到各家各户。每到一户,领舞人要向主人说几句吉利话,如“春牛登门,风调雨顺”等,主人则喜笑颜开,为“春牛”鸣放炮竹,并献以糖、红封包等,以示“春牛”健壮平安。转完全寨侗族各家,“春牛”队便来到寨中空旷地进行春牛舞会。在锣鼓伴奏下,跳耙田、施肥、播种等农作舞蹈,围观者一面为“春牛”鼓掌喝彩,一面以歌提出一些农事知识问题,“春牛”以歌作答。至此,舞春牛又转人热烈的对歌活动,你问我答,你唱我和,内容多为农事节气知识,场面热闹非凡。
侗族土王节
土王节是广西侗族自治县侗族男女的社交日,也是侗族的传统节日,农历谷雨前两三天举行,为期一天。相传,古时候,有18对侗族情侣为反抗封建婚姻习俗的束缚,于清明节前自溢身亡。为了纪念他们而举行的歌舞形式逐渐演变而成这个节日。每年这一天,在离侗族村寨不远的土王坡举行活动。届时,吃茶泡是最富有民族色彩的活动。有的把成熟的茶泡用藤子串成圈,套在姑娘脖子上;有的姑娘突如其来地被“考验”,吞下尚未脱衣的味道苦涩的茶泡,以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侗族姑娘节
姑娘节是湘黔贵边境少数民族的节日,亦是侗族的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据说这个节日来自侗族杨姓。关于姑娘节有个传说:很久以前全职家丁,侗族女英雄杨八妹的哥哥因带领人们反抗朝廷的压迫,失败后被关在柳州的内罗城里,被判秋后处斩。杨八妹去探监,知道哥哥的勇气还在,只是每日吃不饱饭没有力气。杨八妹便施计策,回家煮了三斗六升米的乌饭,在农历四月初八送给哥哥,哥哥吃完饭后,有了力气,挣脱了镣铐与八妹一起杀出内罗城。杨八妹在内罗城头射了一支响箭,招呼带来的伏兵,大破柳州城,取得了胜利。为了纪念这位杨家的侗族女英雄,定于农历四月初八为姑娘节。这天,杨家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娘家来与自己家的姐妹一起做乌饭和乌饭松把欢度节日。出嫁的姑娘回去时还要带些乌饭磁把,分送给外姓亲友,共享节日佳肴。
侗族采桑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广一带侗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也有些侗族提前于四月初四举行。关于此节的由来,当地侗族中有个传说:很早以前,小广地区有个侗族后生每天到山坡上放牛唱歌。附近有一侗族姑娘勤劳美丽,她天天到山上来采桑叶。后生美妙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她,于是便对唱起来。他俩天天一唱一和,渐渐地产生了感情。姑娘养了很多蚕,四月初八这一天,姑娘带领一伙姐妹上山采桑叶,后生知道后也邀请了不少小伙子帮忙,大家有说有笑十分高兴。为报答小伙子,姑娘们下河捕鱼招待。这一天是姑娘和小伙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后来每年这时候他们都聚集在一起玩耍唱歌。久而久之演变为固定的侗族民间节日。每当这一天,这里的侗族男女青年便盛装打扮,三五成群地上山采桑叶,名为采桑叶,实为寻觅意中人。
侗族打泥巴仗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一带侗族节日。时间在每年芒种前后,即分栽秧苗的时节。按这一带侗族习惯,出嫁的姑娘暂且不住夫家,举行过结婚仪式后便回娘家“坐家”,每当农忙和节庆日,由伴娘陪同到夫家住几天。有的“坐家”长达好几年。分栽秧苗的日子定好后,新郎家将秧田整好,邀集一伙青年小伙子前来帮忙。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家插秧,新娘要邀一些女伴一同到婆家。说是插秧,实际上是去参加社交和娱乐活动。新娘去夫家时要挑上一担花糯米饭和一百个染红的熟鸭蛋。第二天早饭后,侗族男女青年簇拥着新郎新娘来到田坝插秧,小伙子与姑娘要互相竞赛,看谁插得又快又齐……当全部秧田插完后,小伙子们便借故往姑娘身上甩泥巴,霎时间,姑娘小伙儿各列阵势,相互甩烂泥,若将对方抓住,还要按倒在水田中翻滚。新郎的父母不能参与,只能在田坝上看热闹。身着泥巴最多的,往往是对方所青睐的人。双方休战后,又来到水溪边,一边洗一边打水仗。第二天新娘和伴娘们回家时,新郎家的姐妹们要送更多的花糯米饭和红鸭蛋,以款待新娘家和伴娘们。
侗族祭牛神
祭牛神又称“祭牛生日”,或“洗牛身”。是侗族民间节日。举行的时间不定。有的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有的在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节日一到,侗族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做美味佳肴。这一天最主要的活动是将牛拉到河边,洗去牛身上的泥垢。然后将鸡、鸭的翅膀毛插到牛圈旁,祈祷耕牛清洁平安。为什么要过洗牛节,侗族有个传说:很久以前,天地刚刚形成,天上的玉皇见人间终年劳作仍得不到温饱,便让牛魔王下凡告诉人们一天吃一顿饭,牛魔王却将玉皇圣旨错传成一天吃三顿饭。这样人间天天为吃饭发愁,日子更苦了。牛魔王感到内疚,便请求玉皇让其下凡替百姓干活。这年六月六日牛魔王下凡,并勤勤恳恳为人类拉犁、拉耙。从此,百姓生活好转。为感激牛,侗家人确定每年六月六日为牛洗身,并沿袭成节。每年这一天,侗族为牛添加上好饲料,让辛苦了一年的耕牛静心养身。
侗族吃新节
又称“尝新”、“六月六”、“新米节”。民间侗族的传统节日。具体时间因地而异,有的侗族在农历六月初六日,有的侗族在七月初一日。其活动内容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要煮新米和鸡鸭鱼等祭祀祖先,以示感谢祖灵保护庄稼丰收,有的地方则要大请宾客,互祝丰收,也有的地方只是数家欢聚以凑热闹。有的人家邀请出嫁的姑娘回家将大量的粽把让姑娘带回婆家。多数地方这一天要演唱侗戏。演唱时,演员边唱边表演简单动作,并伴以侗族琵琶、牛脚琴、铃、锣、鼓等乐器。内容多反映侗族社会的历史,以及侗族民间传说等,因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故受侗族人欢迎。这天还要进行斗牛、对歌等活动神器传说。
侗族林王节
贵州省锦屏一带侗族的节日,属纪念性节日。每年六月辰日举行。这一天是纪念当地侗族农民领袖林王的日子。林王名叫林宽,自号林小师。明洪武三十年的三月,林宽率10多万兵马,在古州上婆洞(今属锦屏县)起义,连克数城。后明太祖派儿子朱祯、朱柏率兵30万讨伐,镇压了这次起义。传说中的林王作战勇敢非凡,兵败后被砍了头,但斗志不减,他手提头颅回家,让母亲重安颈上,继续与官军战斗,反复三次,终于在六月的辰日离世。从此,一到这一天,当地侗族的人民就要纪念他。节日期间,侗族人们要先包好一种大粽把,以祭林王。然后,侗族家家户户都要到古枫树下摆好酒肉、大粽把,烧香祭奠。如果此时有客人来访,也必须先到古枫树下拜祭一番,并高唱赞美林王英雄业绩、长印多句的《林王古歌》,接着侗族老者们还要向后辈讲述林王的故事。
侗族大雾梁歌会
又称“大戊日”、“大戊梁歌会”,是湖南通道一带侗族的地方性民间传统歌会,是侗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立夏前的第18天举行。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贵州古州有一个穷后生门龙,因家境贫寒,来到湖南通道牙堡,给一家姓肖的财主种田。天长日久,他与财主的女儿肖女产生了爱恋之情,两人常到大雾梁山上对歌以表爱慕之情。不料,此事被肖财主发现,他赶走了门龙,从此,二人分离,难以见面。不久,肖女托人给门龙带来一个小包包,门龙不知何意,便请一位歌师破解此谜,得知肖女已决心与他结亲。门龙兴奋异常,立即来到肖家,大胆求亲,但遭到拒绝,这对情人只有私奔。不幸的是,正当他们渡河时,山洪暴发,二人双双遇难,化成了两座相依相偎的岩峰,屹立中流。这天正是戊寅日。此后,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为了纪念这对勇敢的情人,约定每年的这天在大雾梁举行歌会,以此抗议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对歌会上的对歌形式有多种多样,有的是三三两两的在树阴下对歌倾吐爱慕之情;有的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摆成歌阵,举行民歌比赛会;有的围成一个圆圈,边唱边舞;有的则弹响琵琶,叙唱门龙、肖女的故事。傍晚,侗族人们还要合唱一曲分别歌。
侗族赶歌会
也叫“赛歌会”、“参堂”等。是侗族的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二十日举行。这个节日的来历传说各异。在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的侗族中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100多年前,有两位很有名望的老人肖公和吴公,他们在三星台地方开了一口水塘叫肖家塘。肖公有个漂亮的独生女儿肖玉娘,歌唱得很好,远近闻名。吴公的儿子吴承祖和她经常到肖塘对歌。七月二十日他俩在塘边订下海誓山盟。不久,吴承祖参加了姜映芳领导的侗族起义军,在一次打击清兵的战斗中不幸牺牲。肖玉娘忠于爱情,终身不嫁。每年七月二十日,她都到肖家塘边,用歌声倾诉对已故未婚夫的怀念。附近的男女青年被歌声所动,都来陪唱。肖玉娘死后,侗族人为了纪念她,每年七月二十日仍到肖家塘来对歌,天长日久形成了赶歌会,现在侗族歌会一年比一年兴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侗族情哥送饼日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明、大广一带侗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早饭后,年轻侗族后生们便邀伙结伴,背着芝麻月饼前去与侗族姑娘们会面。姑娘们早就到达约定的地点,并躲在附近草丛中偷听后生们对自己的议论。粗心的后生一旦失口让姑娘听到程瑶瑶,或情谊断裂,或被讥讽嘲笑。等双方会面,就一对对分散走向自己选定的僻静地,双方叙述相思之情,考查对方是否变心。然后后生摘下木叶铺地,恭请对方坐下,将准备好的月饼摆在地上,请姑娘享用。他们一边吃月饼一边谈情说爱,憧憬日后生活,或说或唱,直到日落西、鸟归巢。吃不完的月饼都由姑娘带走。送月饼是南明、大广地方侗族青年恋爱过程中必须要例行的活动。这一活动不仅能使男女双方从说话唱歌中了解对方是否爱自己墨骗,还可以了解对方是否有才智,家境如何等。如果男方表现出语言污秽、举止轻浮,女方即可拔腿离去,恋爱就此结束。
侗族赶歌坪
贵州省黎平县侗族赛歌盛会,为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举行,历时一天。节日当天早上,主办寨子以鼓楼为单位(基本属于一个房族),侗族姑娘们盛装打扮,在善歌的老婆婆们的带领下,来到指定的地点,在铁炮、鸟枪和鞭炮声中,按四方阵形坐定,然后开始唱歌,首先要唱侗族传统大歌,主要内容是规劝青年人孝顺父母、尊敬公婆、为人正直、忠于爱情和为人诚实等。届时,邻近村寨的侗族青年都前来观听。待唱到一定时候,主村的小伙子们便装扮成“叫花子”向外村的姑娘们讨歌。外村的姑娘们并不推辞,因为既来就会有准备,她们慷慨献歌后,小伙子们认为看得起他们,便回家换上新装,与姑娘们正式对歌,对歌结束,小伙子们还要向外村的姑娘馈赠小礼品,以表示感激之情,姑娘们则主动邀请小伙子到她们寨上做客王君如。晚上,小伙子们应约前往,姑娘们又陪伴这些小伙子们在歌堂中对歌谈情直到深夜。故赶歌坪又是侗族青年男女互相了解、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
侗族送重阳粑
贵州省黔东南剑河等地方侗族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九月九重阳日节日前夕,侗族家家户户泡米舂粑、杀鸡炒鱼。尤其是姑娘们更为忙碌。节日一早,侗族姑娘们个个盛装打扮,手提细蔑花边竹篮,上盖精致的丝绣罗帕,成群结队赶往约定地方约会。一般都在较为僻静的密林、山涧或草坪上。待按约前来的小伙子们一到,大家你推我让大妈当街捞地沟油,然后分性别坐成两排进行对歌活动。双方你问我答,一唱一和,话不断歌不停,直唱到精疲力竭。最后,姑娘们取出精心制作的食品,成双成对地摆在面前,很有礼貌地以歌相约小伙子与自己共同品尝。小伙子们也很有礼貌地谦让半天,大家一起分享,待吃饱后,又开始对歌,直到日落。吃剩的食品,全由小伙子们带走,他们回家后要分给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家中父母兄弟不准吃,要耐心等待新媳妇过门后才能欣赏其烹调手艺。
侗族冬节
侗族岁时习俗。在贵州、湖南、广西毗邻侗乡,农历十一月过冬节,是侗族的传统节日。有不少地方不分姓氏,都过这个节日。但有些地方只有杨姓侗家人过这个节日,叫“杨节”,或“吃杨”,在农历十一月初一过节的叫“初一杨”,他们称父亲为“雅”(或“亚”),在十一月初六过节的叫“初六杨”,他们称父亲为“甫”。有的地方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九,每一支房族过一天。贵州有些地方从十一月初一轮流到月底,以便每家都能宴请亲友。贵州黎平、榕江、从江、剑河、锦屏部分村寨也有称“冬节”为“侗年”的。普遍春糯米松粑,杀鸡宰鸭,喝重阳酿的酒,吃早稻收割时腌制的禾花鱼,有的还杀羊或杀猪,宴请亲友。过节这天不出工,休息、饮宴、娱乐。过“侗年”的地区,已嫁的女儿和女婿一同回娘家向老人拜年。有的地方侗族举行斗牛活动。
侗族姑婆年
湘、桂、黔毗邻地区侗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无三十日则在二十八日)举行。侗家人非常重视这一天,故又有小年之称。这一天各家都要举行邀请姑婆之灵回来与家人团圆的仪式,受到比平日更大更多的尊敬。除佳肴外,各家还做把把夹酸肉敬奉姑婆姑母,以示“飨年”。为照顾不能喝烧酒的姑婆姑母,均以甜酒祭奠,侗族人认为,只有敬奉好姑婆之后,人们才能安心过大年。
侗族守岁
守岁是侗族年节,也是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腊月三十日为大年,当晚,侗族寨寨灯火通明,以示红火兴旺。各家男女老少要围坐在火堂边守岁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全家要每人喝一碗稀粥,俗称“年更饭”,以示新的一年田里有水,泥巴不硬,粮食丰收。这晚,本寨男女青年要互相谈心吃“年茶”,但不准唱歌。这天的年茶特别讲究,各家姑娘媳妇们到并边,等侗族老大祭过井后,大家一起拿勺舀水,以舀到井里的白泡沫为最吉祥。姑娘们用新水打好油茶敬奉客人。贵州从江宰门寨地方的侗族,三十晚上讲究吃团圆饭,然后全寨汇集到鼓楼坪上吹芦笙、唱大歌,同时还要进行祭萨活动。
每天多了解一点 让自己不再无知
我们的网站网址:www.sjfsw.cn
推荐阅读:
侗族风俗习惯
侗族奇特抢鸡头退婚习俗
回族的风俗禁忌
回族节日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