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霸空权txt供需关系初现逆转,北京书刊印刷市场进入“提价”窗口期!及好日子能够过多久?-中国印刷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9-10-06

供需关系初现逆转,北京书刊印刷市场进入“提价”窗口期!及好日子能够过多久?-中国印刷



年根到了,朋友们见面的机会也多了。三好同学常住印刷圈,在出版圈也混过几年饭。近来发现,两个圈的朋友精神头有点儿不一样。当然了,主要是说到印书话题的时候。
简单说来,不聊印书的事儿还好,一提起来出版圈的哥们就起急:什么纸涨价了、印刷费涨价了、装订费涨价了,书印得慢了、活儿排不上队了,甚至找不到印厂了,书发不出去了……全是吐槽。可惜,三好同学没有印刷厂飞花溅玉录,要不“两肋插刀”也要帮哥们把书抢出来。
印刷圈的老板则是另外一种表现。用四个字概括可以说是:喜上眉梢。什么活多得干不完了、利润低的活儿不接了、小活儿不接了,自己接不了,哥们的厂也接不了……有的老板琢磨着该跟出版社谈谈价了,有的已经在跟出版社谈价了,还有的谈也不谈,直接给出版社发涨价函了。这事儿长月ラム,以前不是只有造纸厂才能干么?
不管怎么说攀西人才网,让印刷厂自感憋屈了十几年的上下游、产供需关系,似乎正在发生逆转。
这一转变最明显的标志是,出版圈开始慢慢接受一个观念:印刷的低成本时代正在结束。不管被动,还是主动,出版社对印刷厂提价要求的反应,要远比以往更加及时、正面。
书刊印刷市场变天了?
说来很有意思。过去十几年,很多书刊印刷厂的老板不断投资买设备,书越印越好,活儿越干越快,价格越来越低,在出版社眼里却越来越刷不出“存在感”,更别提有什么“获得感”。
最近一年多,书印得慢了。过去需要一周,现在十天半个月都不一定出得来,工价还有所抬头,印刷厂反倒受到出版社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什么会这样?
这事儿并不复杂。说到底就是“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的区别。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早就教导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花钱的并不永远寒王冷妻,也不必然是“上帝”招考女婿,关键要看市场供需的“天平”倒向哪一边:如果是买的人多,卖的人少,就是卖方市场,有产能、有产品的更主动;如果是卖的人多,买的人少,就是买方市场,有钱的人更主动。
过去十几年,印刷厂投资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好,产能越来越多,于是出版社就越来越主动,报价越来越低。印刷厂本来想多赚点,未曾想利润率却不断走低。
然而,过去一年多时间,“黑天鹅”的出现,产业外力量的介入,意外加速了书刊印刷去产能的进程,导致在聚集了全国40%出版社的北京及周边地区,出现阶段性印刷产能供给不足,憋屈了十几年的印刷厂,在某种程度上突然重获市场主动权。
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出版、印刷上下游供需关系的再平衡?出版圈的两家主流媒体曾分别发表过文章探讨这一问题:一篇是《出版人》杂志的《印刷业遭遇 “史上最严”限停产,还没印的书可怎么办?》,一篇是《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的《印刷业遭遇"史上最严“限停产,出版业如何解困?》。前者阅读量10万+,后者也有1万+郑安仪,足可见出版圈对这一话题的关注。
两篇文章的标题很类似,主要矛头都指向上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停限产。停限产对印刷厂有没有影响?当然有。去年11月,有关方面发布的《北京市2017年空气重污染应急制造业企业停限产名单》,便曾在印刷圈引发强烈反响。因为其中包括了120多家印刷、装订厂。
问题是,自“史上最严”的停限产名单发布至今,老天很给力邬娜,绝大多数时间都瓦蓝锃亮。印刷企业因重污染预警停限产的次数大大少于2016年亭湖教育网,为什么出版圈还会觉得印书难?
书刊印刷市场这一轮供需关系的再平衡,并非是某个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重污染停限产、环保约束增强、北京疏解一般制造业,甚至北京大兴11.18火灾后续影响等各种因素导致的综合后果。
这几件事,圈里人耳熟能详,啰嗦就省了。下面重点说说:它们为什么能起到推动印刷去产能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新增产能受限。近一两年,印刷业在北京被戴上了“污染”的帽子,不仅常有印刷厂由于环保问题被罚,新建印刷企业或既有企业扩充产能都受到诸多限制。而且,即使没有外在约束,北京很多印刷厂老板的投资信心也已经降到了冰点。
二是低端产能淘汰。在强化环保治理的同时,北京还在持续清理整治“小散乱污”企业,北京大兴11.18火灾后清理工业大院又加速了这一进程。部分无力进行厂房和技术升级的小型印刷厂,在这一过程中被限产、停产,乃至淘汰出局。
三是存量产能外迁。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北京印刷企业外迁明显加速。部分印刷厂远走天津、河北,姜正阳这进一步降低了北京本地的书刊印刷供给能力。
书刊印刷进入“提价”窗口期
新增产能受限,改变了北京地区书刊印刷供给能力持续增加的局面;低端产能淘汰退出,又直接消化掉了一部分过剩产能;北京印刷企业外迁重建,不仅会阶段性地影响书刊印刷生产供给,还改变了产能的区域分布格局。
这些变化带来的后果就是:困扰书刊印刷圈多年的产能过剩问题,突然得到化解,市场甚至出现了一定的供给“缺口”。2017年年中时,印书变难的问题便受到出版圈媒体的关注;刚刚进入2018年,又有媒体发文求解,说明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不期而至的供给“缺口”,给书刊印刷厂的生存状态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最大的变化是:印刷圈呼吁多年,却始终没有得到出版圈积极回应的“工价”问题有了松动的迹象。说得再明白一些:书刊印刷企业迎来了多年未见的提价窗口期制霸空权txt。
书刊印刷工价偏低,是圈内老板心中的“痛”。不少老板都有类似的抱怨:改革开放三四十年,物价不知翻了有几番,印刷工价还停留在20多年前。这其中,自然有印刷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但更与产能过剩、竞争过度脱不了干系。
问题的症结很多老板都知道,解决起来却不容易。就说圈里人人痛恨的“价格战”吧,没有人喜欢,在过去十几年却屡屡上演。为什么?还不就是因为“僧多粥少”,宁肯少赚、不赚,也没有多少老板愿意主动退出嘛。
这一波意料之外的市场调整打破了书刊印刷市场的困局。自2017年初开始,印刷工价便出现了松动迹象,到年底随着供给“缺口”的扩大,提价已经成为北京及周边地区部分书刊印刷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
根据掌握的情况,提价主要是以三种方式实现的:
一是印刷厂主动与出版社议价。比如邹世龙,一家业内知名的大型书刊印刷厂,与某童书出版社合作。原来的工价标准是这样的:彩色印刷20元/色令,上版费65元/张。后以成本上涨为由与出版社协商,将印刷费上调到24元/色令,上版费上调到70元/张,并得到积极回应。
二是印刷厂直接发函上调工价。据说,北京一家以黑白印刷为主的印刷厂,便直接给出版社发函,要求提价15%-20%。
三是出版社主动给印刷厂提价。出版社的这一做法很务实,因为在产能相对稀缺的情况下,价格高的订单显然更受印刷厂的重视。与稍纵即逝的上市时机比,给印刷厂多付一点儿印刷费显然更划算。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的报道也提到,部分出版社选择适当提高印刷费用,支持印刷厂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以建立紧密良性的合作关系。在前几年,这是无法想象的。
这一波印刷工价调整还有三个特点:一是涨价幅度大体在10%-20%之间;二是装订工价率先启动;三是黑白印刷涨幅大于彩色印刷。
装订工价先涨和黑白印刷快涨有一个共同原因:这两类企业大多规模不大,技术水平相对有限,因而在这一轮市场调整中,淘汰退出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多,由此带来的市场缺口也就较大。
尤其是,在有印刷、装订之乡称号的廊坊,由于环保监管严厉程度甚至不逊于北京,造成了大量草根印刷、装订企业退出市场,对北京书刊印刷市场造成了直接冲击。
印刷厂的好日子能过多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哪个行业愿意看到上游企业集体涨价。但从整体上看,相对于印刷企业过去一年对纸价上涨的激烈反应,出版社对这一波工价上涨大多报以理解、宽容和配合的态度。
原因可能有如下三点:
一是这一轮产业调整不管对出版圈,还是印刷圈来说,都是个意外。印刷工价的调整是建立在印刷厂环保治理成本提高,外迁重建投资压力加大,乃至部分企业无奈退出基础之上的。出版社虽然也有成本上涨的压力,但“唇亡齿寒”,只有帮助印刷厂度过难关,才有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二是书刊印刷厂的利润率确实已经低无可低。据中国印刷工业协会统计,2016年,全国88家骨干书刊印刷厂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05亿元,利润总额却只有2.94亿元,利润率低至2.65%。依照2017年环保治理及各项成本提升的速度隐婚市长,如果印刷工价得不到适度调整,这些印刷厂很可能出现集体性亏损。
三是本次书刊印刷工价上涨的幅度基本在10%-20%之间,相对合理。与近一年多时间,纸价的失控、无序飙涨不能同日而语。
当然了,工价上调只是这一轮书刊印刷市场调整的意外后果。随着北京疏解一般制造业工作的推进,北京及周边地区书刊印刷市场格局还面临着深层次的调整。
这种调整至少将带来三个后果:一是书刊印刷市场空间布局的重构,北京印刷厂向津冀地区的迁移,将增加出版社的物流成本;二是书刊印刷市场集中度将明显提升,部分无力外迁、就地淘汰的企业为优势企业腾退出了市场空间;三是得以继续留京发展的印刷企业,将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从整体上看,虽然这一轮市场调整让很多书刊印刷厂都倍感压力,但市场议价权的意外回归,还是足以让不少老板感到欣慰。
现在的问题是:对书刊印刷厂来说,这种活儿多得干不完,价格好谈好商量的日子,能够过多久何荣峰?
首先,必须看到:当前的市场行情是产业格局调整中的阶段性现象。随着京津冀书刊印刷产业格局的重新落定,市场将再度进入一个新的平稳期。
其次,取决于优势印刷企业对市场形势的判断。活儿多得干不完,价格好谈好商量会给圈内老板带来一种错觉:钱赚得比以前要容易。如果这种错觉转化成扩产能的冲动,市场形势便可能出现逆转。一定要明白:当前的产业链关系是建立在产能供给相对不足基础上的。
三是,出版社印刷业务在区域间转移的综合成本。比如,现在北京、河北产能紧张,有些出版社便把业务外发到山东。如果区域间的工价剪刀差进一步拉大,出版社会不会考虑在更远但有价格优势的省份异地印刷、异地发货?三好同学便听闻,湖南部分印刷企业有意从京津冀鲁印刷业务中分一杯羹。
无论如何,印刷工价的松动对近年来压力重重的书刊印刷企业来说,都是好事。衷心希望各位老板抓住难得的产业格局调整“窗口期”,精心布局、理性谋篇,不仅要让2018年阳光灿烂,还要踏实走好未来每一天!
历史文章精选▼
丈量智能印刷工厂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UV打印必将成为未来喷墨打印市场的主流
印刷行业请注意,新《水污染防治法》开始施行
2017印刷市场确实回暖了吗?及纸价上涨为什么反而推高了印刷业的利润率?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