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变傻吗?-首席品牌官
文/酸奶哥肖恩
公众号 /酸奶哥肖恩(ID:YogurtBrotherSean)
变 傻 的 现 代 人
司机给孙小姐打来了第一个电话。
他说:“你走到P6,会合点,下自动扶梯,袋鼠层受傲江湖平原县教育局。”
第二个电话:“右转,车位3249。” 孙小姐看到一辆商务车安安静静地停着,车上没有人。
第三个电话说:“现在走到这辆车后面,看到一个小铁桥没有?上去,过桥我接你。”
孙小姐是我的朋友,以上是她分享的在虹桥机场叫滴滴专车的经历。
孙小姐说,“莫名觉得特别刺激”。
我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件事。我觉得司机师傅非常了解现代人的问题。
现代人什么问题?现代人的问题就是变得越来越傻了。
我认识的著名培训师K先生给了我一个更直接的例子。
他说玄壶,现在去企业做培训,和以前不一样。以前让学员们参与互动,培训老师把互动要求说清楚,学员们照着做就行了。比如:
“同学们请站起来,和你最近的小伙伴结成一对。然后请你们轮流用一分钟向对方介绍自己。结束以后我会请几位同学来介绍他听到了什么孔垂柱。”
现在这一套行不通了。因为现在大家的记忆力都非常差,理解能力有限,根本不能领会这么长的指示。所以老师的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请大家站起来。对,不要管干什么,先站起来就好了。”
“好了,现在认识你身边的小伙伴,和他结成一对。”
“结对结好了吗?好,现在请靠左站的这位,向右边的伙伴介绍自己。一分钟,我开始计时。”
基本上,姜次郎把企业里的这些manager,director当幼儿园小朋友来对待就对了。
孙小姐遇到的那位司机师傅,也深谙此理。他知道如果一次性把自己所在的位置告诉乘客,只会导致她头脑糊涂,浪费时间新津春子。所以他像培训老师一样,分阶段给出指示,保证乘客快速有效地找到车子恐龙特攻队。
高手在民间,一点都不错。
为 什 么 会 变 傻 ?
但是这两个故事背后,有一个困扰我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那么差?是什么让我们“变傻”了?
有两个推断。
第一个是由于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不用动脑了。有谁还记得多个家人的手机号码?因为智能手机可以储存,我们不需要用脑子记了。我们也不需要去记朋友的家庭住址,反正通讯靠微信和邮件。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各种电子设备、互联网,做什么都很方便不用动脑废物贩卖机器人制造器,我们正在丧失动脑的能力。
我们连微信聊天都懒得组词造句,我们直接用表情包。
第二个原因是知识信息的过度膨胀。被经常引用的数据是说最近30年产生的信息相当于过去5000年的总和。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如何统计出来的,但我们每天能看到听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根本不可能看完。
时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需要被保护。所以我们的大脑做了它所能做的:自动屏蔽那些它认为不重要的信息,不花费精力去记忆和理解。
如果真是这样,那还算是有效率的行为。我觉得更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我们的大脑也懒得判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不重要,一视同仁:不管你是啥,我都不愿意花时间去深究。
于是我们就真的变傻了。
不信阎玺?问自己三个问题:
1. 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在严肃的阅读上?不是指朋友圈和公众号的文章剑斗九天,而是读一会儿就需要合上书想一想的那种阅读。
2. 今天你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里,有多少是最近三年习得的?有没有十分之一?
3. 现在随意让你做一道初中学生的题目扔蛇狂魔,你还会么?
嗯,下面这张图讲的是复旦附中国际部的面试题。不要说英文,中文我也答不上来建发国旅。
是 谁 在 推 波 助 澜 ?
去年底在深圳听罗胖跨年演讲的时候,罗胖说,互联网提供两种服务:母爱算法的和父爱算法的。
比如今日头条,用户喜欢什么,就推送什么给他看。这叫母爱算法。惯着用户,用户有多low就推给他看多low的,让他爽死拉倒。(这句话是我说的,不是罗胖。)
父爱算法呢,罗胖说就是“给人们他还不知道的好东西。让用户在自己的知识盲区里能‘放心’”。罗胖还举了个例子:
“有一次我约朋友吃饭,让和菜头给建议。他说了很简单的几句话:
1,某潮汕牛肉火锅。
2,我吃过十家,这家最好。
3,严格按照商家提供的时间涮肉,说四秒绝对不要五秒。
4逆乱年华,调料只许用酱油加点辣椒圈,绝对禁止用麻酱。
完了。
爱死他了。我愿意为这样的粗暴态度付费。所有这样的服务,背后的精神就是六个字:你不用懂。听我的。”
其实不管是“母爱算法”还是“父爱算法”,都是迎合用户的一个需求:“懒”。
区别在于后者还给了用户一种假象:我在学习,我在进步,我棒棒哒。
罗胖自己的“得到”APP上面,大量售卖这种产品。比如我花了199元订阅的李翔商业内参,看了几次以后让我有一种被当猪养的感觉:
如此赤裸裸地售卖知识快餐,李翔和罗胖倒也毫不避讳。而这样的知识,除了拿来用做“谈资”,真想不出来可以干什么。
当然,遇到真正的有识之士,这点谈资我也不敢拿出来招石文。
如 何 自 救 ?
大部分的自媒体和“知识付费”服务都在利用人们的这个弱点。咪蒙煽动情绪的那些爆款文章,几乎都不需要思考。一个接地气的故事,一个简单粗暴的道德判断,一句痛快淋漓的咒骂发泄,“用户体验”就已经完成一个闭环。
对那些热点事件,已经没有人在乎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每个人沉迷在大量的垃圾信息里,完成自己的闭环,然后满足地放下手机,睡了。
过去说在一件事上平均要花一万小时训练,才能在该方面成为专家釜山行前传。现在大部分人的实践,应该是在一万件事上平均每件事花一小时吧?
大部分人在变傻,不等于我们也一定要变傻岑范。逆流而上,方有生机。
为了在未来不被机器人取代,我们的确需要“终身学习”。但需要摆脱虚伪的“碎片化学习”假象,尽量少看朋友圈文章,把有限的时间花在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上。
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不在微信上,在严肃的经典著作里。读足够多的经典著作,才能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进步。
总结一下,为了减缓变傻速度,可以努力去做下面三件事:
1. 留整段时间给深度阅读,少花精力在“碎片化阅读”。
2. 多看严肃经典著作数学黑洞,少读微信公众号程熙媛。
3. 有机会就锻炼记忆和思维能力,不要一味依赖电子工具。
* 本文首发于酸奶哥肖恩(ID:YogurtBrotherSean)作者授权发布。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