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本财位于穷乡僻壤,入学难度却堪比清华北大,这所100年前的乡村中学,居然秒杀现在的所有大学!-京师读书会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6-11-07

位于穷乡僻壤,入学难度却堪比清华北大,这所100年前的乡村中学,居然秒杀现在的所有大学!-京师读书会

与我们同行的人,比我们要到达的地方更重要。
来源:德国优才计划
本文经授权发布
在中国有这么一所乡村中学仙凡劫,
教师不必受限于条条框框,
学生不必淹没在书山题海。
施教不为养家糊口,
学艺不为功名利禄。
“白马湖文学流派”在这里发轫,
曹禺话剧《雷雨》在这里首演,
浙江省男女同校在这里首开先河,
一代代名师先贤在这里开拓耕耘。
在他的校史上却赫然写着这些名字:
鲁迅、夏丏尊、朱自清、
丰子恺、朱光潜、蔡元培、
李叔同、叶圣陶、黄炎培、
何香凝、张闻天、俞平伯、
吴觉农、于右任、吴稚辉……
他们无一不是大师级人物,
任何一个人单拎出来都是,
中国教育界、学术界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们将这里开垦成为中国,
现代新教育和新文学的发源地之一,
也创造了这个在教育界响当当的名字:
春晖中学

1919年春,
83岁高龄的浙江富商陈春澜,
听闻经亨颐要回故乡上虞,
心里激动难耐。
经亨颐是富有艺术修养的文士,
不仅一手好字画,为人更正直负责。
耄耋之年,陈春澜正有一桩未了的心愿,
再不办,恐怕就真的来不及了。

陈春澜
年少时,他曾和万千贫寒少年一样,
早早辍学做学徒,当跑街,
几十年风雨飘摇,虽然在上海扎了根,
开了几十家钱庄,成为当代巨富,
但自身文化贫瘠,
对知识的渴求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清光绪三十四年,他捐银5万元,
在故里横山创办了一座学堂福星临门,
取孟郊《游子吟》中的两句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定学堂名为“春晖”,
振兴教育的急迫之心,可见一斑。

民国后,社会稍加安定,
他又萌发了续办学校之心,
奈何找不到合适人选。
直到听闻经享颐要回上虞,
不顾年迈之躯,赶忙前去商榷,
托经亨颐制定《春晖中学校计划书》。

春晖中学计划书
见陈春澜急迫却坚定,
谈到办学的经费,经享颐便坦言:
“怎么也得10万元吧。”
陈春澜没有一丝犹豫:
“那我给你15万!”
1919年,陈春澜、经享颐、王佐三人商议办学
考虑到颐养学生性情,
经享颐选白马湖畔为校址。
依青山,傍秀水,
加上偏居乡野,空气清新,
利于以美育培养人才,
以美景陶冶心性,
培养学生内外兼修的品性。

春晖中学旧照
校址定了,接下来要招老师,
他要求为师者必须有“高尚之品性”,
反对“以教育为生计,
以学校为栖身地”的庸碌之辈。
凭借人品佳,人脉广,陈金才,
加上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20年代初期,
他全新的教育理念犹如引力巨大的磁场,
吸引得象山脚下、白马湖畔,
汇聚了一大批学养皆佳的文人雅士。

经亨颐
莽莽神州,茫茫大陆。
蠢蠢众生,其何能淑?
振聋发聩,端在教育。
日月不居,树人树木。
渔浦之滨,象山之麓。
谁为之倡?颍川望族。
济济英才,渠渠夏屋。
川媚山辉,读书是福。
坐春风中,既安且焐。
文化日新,以薰以沐。
教必因材,学不干禄。
美哉春晖,足音空谷。

就这样,春晖中学办起来了!
一个个学生走进这里,
郑重地立下誓言:
我们立志干一番宏伟事业,
但我们努力从平常的小事情做起;
我们渴望当一名杰出人才,
但我们决心从普通的中学生起步。

开学典礼上,经享颐说:
近年来奔走南北,有一种感触,
觉得官立的学校,实不能算好……
我第一希望社会能同情于春晖,
第二希望校董能完全负责,
第三希望有安心的教员,
第四希望有满意的学生。
这四种是学校办好的条件……

校训
如果说陈春澜给了春晖血肉,
那么经享颐,无疑是那个,
给了春晖中学秀美灵魂的人,
并创下了“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盛名上海张学兵。

当时,白马湖畔风景秀美,
任教的学者纷纷造屋而居。
夏丏尊的小院“平屋”李寄斩蛇,
丰子恺的小杨柳屋……


夏丏尊故居,平屋

丰子恺“小杨柳屋”
当年李叔同经过宁波一带,
大家听闻,赶紧去路上截人,
云水萍踪的李叔同身体不好,
学校便集资修建了,
“晚晴山房”供他常住。
李叔同于此闭门修行,书写佛经,
夏丏尊家人每天都会送斋饭过去。

李叔同故居,晚晴山房
教师们屋舍相连,每到吃饭时间,
每家每户出几个菜,
大家边吃边赏风景,
文艺往来,相互切磋,
一壶绍兴酒,兴起时常常聊至深夜。
文人墨客相聚,思想碰撞
在这样惬意的山水生活里,
大家的灵感也很快被激发。
来到这里不久,
丰子恺便写下散文《山水间的生活》,
朱自清也写下了,
《春晖的一月》、《白马湖》等名篇。
连他的第一篇美学论文,
都是在朱光潜的鼓励下写就。
大家朝夕相处,感情很深,
于是,文学史上的白马湖作家群建立了。

白马湖作家
每天,清脆的钟声敲响心中的理想,
朗朗的书声点燃头脑中的火花。
他们深知: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白首穷经。

夏丏尊教授的国文,
课文全部摘录经典古籍原文,
还要配上新文化运动的刊物,
要求学生做文章时必须言之有物,
“不许说空话,要表达真感情。”
他常常当面批改学生习作,
循循善诱,不厌其烦。

语文教材
他主张“人格教育”,以爱引导学生,
提倡做事之前,先学做人。
在春晖时,他常年穿着长衫,
两眼笑眯眯的严格要求学生,
宛如一位慈祥而唠叨的母亲。
他对学生说,“我们要互相亲爱,
请你们把我当作你们的义父吧!
请你们到我家里来谈谈天,
你们有所不知,或有什么苦痛,
都请告诉我。”
学生放假外出时,
他不厌其烦地叮嘱:
“早些回来,勿可吃酒”。
学生病倒了,
不放心让他住集体宿舍,
夏丏尊就把他接到自己家里,
熬汤煎药,再一口一口喂,
亦师亦父。
夏丏尊
闲暇之余,
他翻译了意大利小说《爱的教育》。
该书印行后,一版再版,
创下了当时外国译著印数的最高纪录。
在序言中,他写到:
“教育上的水是什么远志明?
就是情,就是爱,
教育没有了情爱,
就成了无水的池。”

一次学生宿舍发生赌博,
事情不大但影响极坏,
夏丏尊、匡互生、刘薰宇等老师
立即组织调查,弄清真相。
涉事学生十分害怕,
被叫去询问时都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本着“治病救人”,
让学生自己认识并改正错误的初衷,
他不但不主张学校处理学生,
还将权利交给了学生协治会,
让学生们自己商议。
协治会根据情节轻重,
将十个当事人的处罚分成两类:
为首的两人,
两个月内每天写一寸见方大字96个,
并倾倒宿舍楼的垃圾和痰盂;
另外八人,
每礼拜三打扫教室一次,为时一个月。
校务会议采纳了这一意见,
就这样,悉心引导,润物细无声。
另一位国文老师朱自清,
在春晖时,从不强调“尊师重教”,
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
就“矫情饰伪”的毛病,
培养做人“纯正的趣味”。
他认为老师和学生应该打成一片。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
学生都有和老师平等讨论的权利。

朱自清与家人在春晖时的留影
一次,学生王福茂写了篇作文,
题目是《可笑的朱先生》。
文章深入浅出,栩栩如生地,
将朱自清写成一个身材矮肥、
面色蜡黄的姿态滑稽之人。
他读后非但不生气,
还当众在课堂上念出来,
并夸奖他说:“我平时教大家怎样写作,
王福茂给了大家一个好榜样。”
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
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
便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

朱自清与学生合影
熟悉丰子恺的人,
都会记得这样一幅作品:
疏朗简洁的笔勾勒出房舍廊前的景致,
廊上是卷起的竹帘,廊边有一个小桌,
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
一钩新月高高挂起,
题款: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这副如宋元小令般意境悠远的水墨漫画,
正是他在春晖中学任教时所做。

当时的他担任美术 、音乐教师,
在春晖艺术也是课业中不可少的部分,
既可以陶冶性情,超脱卑微和痛苦,
又可以天马行空,摆脱生命的束缚。
他给学生上课时,
不会将他们困在教室里反复临摹,
而是带着他们到乡间田野路边写生,
让他们在自然风光中观察周围的景致,
感受大自然的绝美和神奇。
只要灵感来了,就能随意抒发,
在这种自由欢唱的氛围中巴西耶稣像,,
点亮学生对美的感受,
鼓励他们创造的热情。

丰子恺
这里的课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为使学生扩大视野,
春晖中学于春秋两季均安排旅游。
1934年的12月2日,
一群热爱戏剧的春晖学子,
私下里阅读排练,
将曹禺的经典之作《雷雨》,
搬上了春晖中学大礼堂,
这里竟成为《雷雨》的首演场地。
而当时,《雷雨》发表还不足半年。

《雷雨》当年7月发表,春晖湖风话剧团12月演出,比其他任何社团都早
这里宛如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但校长经亨颐却对全校学生说:
“白马湖不是避人避世的桃源,
是暂时立予局外,
旁观者清,不受牵制,
造成将来勇猛的生力军的所在。”
他们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
面向自然龙鳞甲防弹衣,面向社会,面向民众。
教导学生始终有一种,
改造社会的责任感,
而这种改造是从身边做起的。
因此神虎飞鹰,春晖的学生们经常利用夜晚奸人世家,
深入附近的农家,教农民识字,
为农民扫盲,这已经不知不觉间,
成为春晖中学的传统。

他们坚持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己任,
引导学生自我感悟而非强加观念。
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春晖学子,
他们都有强健的体魄和丰盈的内心。

学生自己的刊物
一年又一年,
意气风发的学子曾步入春晖,
在绿意满庭的梧桐下,
操练他们尚未丰满的羽毛,
一届又一届,他们每一步走过的路八目妖,
都浸润着大师们留下的余香。

在春晖讲学的无一不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蔡元培、李叔同、叶圣陶、胡愈之、
何香凝、黄炎培、俞平伯、吴觉农…

朱光潜,美学大师,在春晖教英文
在中国,再没有第二所中学,
能拥有春晖这般幸运,
凝聚一批志开教育先河的大师,
能积淀起如此厚重的底蕴,
如此胜景,再不会有了。
一首校歌,简单几句饱览的意思。
碧梧何荫郁,绿满庭宇。
羽毛犹未丰,飞向何处?
乘车戴笠,求无愧于生。
清歌一曲,行色匆匆。
“碧梧何荫郁,绿满庭宇。”
亨颐的手笔,
他以一人之力,汇俊杰于一园,郑安仪
群策群力为一个教育理想。
除了这样的校长,
还有谁有这样的气度?
“羽毛犹未丰泾阳天气预报,飞向何处?”
夏丏尊、叶圣陶的谆嘱,
殷殷切切,谆谆叮咛,
除了纯粹而儒雅的教师,
谁能有这样的心肠?
“乘车戴笠,求无愧于生。”
丰子恺的境界,
无论“乘车”或者“戴笠”,
都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无愧于自己到世一遭、为人一生。
对得起大师们的谆谆教诲。
“清歌一曲,行色匆匆。”
朱自清、郑振铎的诗意,
几千年来好似都是在这样的歌声和从容中,
静静走来,静静走去,
即使一生为着理想忙碌奔波,
却从来不带着太多的功利。

春晖三贤雕塑
春晖中学一所小小的乡村中学,
却奇迹般地创造了,
中国教育史和文学史上的盛景,
即使短暂,它也留给人们,
无限深刻的思考。
当年一大批清醒的文人,
怀着一腔真诚的教育强国之心,
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
真切的担负起基础教育的重担,
言传身教培养学生郭本财,
以达到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时,
这样的赤诚与担当,
便不动声色地成了教育的核心内容。
何为名校:
他不以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最终杀场,
不以功名利禄作为追求的标杆,
他不以培养多少大师为核心,
而是让学生在快乐中领悟知识的奥秘,
坚持把“人格美育”放在第一位。
德行教化,启蒙思想上下大气力,
他敢于跳出窠臼,撇除陈腐,
开一时风气之先江世孝。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那里,曾是中国教育的希望!
李晓明律师在北京?一个基督徒律师的思考与见闻?新浪微博:@李晓明律师在北京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
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9:10)
长按上方二维码,与?李晓明律师相逢。
为您点播《加油耶稣》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