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的读音体习旅游 II 埃及纪行(一):写在水上的文明 彭兆荣-鱼鳞滩往事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5-01-04

体习旅游 II 埃及纪行(一):写在水上的文明 彭兆荣-鱼鳞滩往事

题记:“体习”中的“体”指在旅游中身体力行的体察和体验;“习”指将旅游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习察不同文化和习俗,进而获取相关具有“现场感”的知识。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动物”,旅行可以在宽泛的意义上指喻行动;但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之处,在于行动具有主体性——自主的行为、主动的设计、参与性经历,进而获得超越具体的抽象认知。
全球化催生了大众旅游,中国的大众旅游在近30年骤然兴起,宛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国人民在很短的时间内富裕起来,列榜于世界旅游之大国。可是,总体上说,我们的人民需要学习旅游,而不是被戏言为“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点拍照”的简单程序,不仅仅只是完成简单的“吃住行游购娱”的六字方针,需要加入“体习”;变六字经为八字经。国家旅游局理应在这后两字中有所作为。此次埃及之行,感慨良多,似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写在水上的文明
刚刚完成“万般景观在水伊方”的学术论文,就有机会前行埃及旅游,一个难得的巧合;姑为一种体验性“田野”,到现场去体悟尼罗河的神奇。
埃及的地理条件可以说相当优越,图的上方是地中海,右边是红海,中间横贯全国的是尼罗河。有两大沙漠:撤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沙漠中有不少石油贮量。
古埃及重要遗址大都在尼罗河两岸或与之有关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有一句精炼的总结:“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它表明古代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一份赠礼。这不是一句装饰语,是历史的真实。我们也可以这样表述: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古埃及文明。
从上面这幅旅游地图可以清晰地瞥见,古埃及最重要的遗址和遗迹大都散布在尼罗河沿岸:计有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卡纳克神庙、帝王谷、孟农石像、菲莱神殿、埃德福神庙、阿布辛贝勒神殿等。
在尼罗河两岸的古代遗址中,胡夫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饮誉世界。两景点位于开罗西南约1 0公里处的吉萨高地。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位于吉萨金字塔群的中央弘化社,被喻为“世界古代八大奇迹”之一。这是一座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修建的陵墓,约建于前2580年恋爱的发现,完工于前2560年,耗时20年之久。现已发现,在埃及境内多达110座金字塔,吉萨高地的祖孙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是最古老的金字塔。
如何修建金字塔曾经引来许多不同的猜测,有的甚至说是外星人建造的,说得神秘而玄乎。但在所有的猜测中,最可信的方式、最有力的证据是来自民众的智慧和力量宋迪维。可信的还原是:建造胡夫大金字塔需要500万吨的石块,平均每块石头重大约两吨半。据说采石场是在胡夫金字塔以南的一带。采石场极其巨大,那时曾经聚集了数万名工人,其中多数是从全国各地征召来的农民。他们熟悉工作程序,成为陵墓建造的熟练石匠。整个工程由大约25000名工人来完成。
具体的工程分工非常明确,细致到每个工人、征召者、采石匠、运石匠与工匠。在采石呼延觉罗修场,除了石匠,还有一组负责标记的工匠,在每一个石块,标注上不同的符号超人马大姐,确保他们被运到金字塔之后,都被放到正确的位置上。
关于搬运石头的问题曾经长时间地困扰着人们,即四千多年前,人们以什么方式把为些沉重的石块搬运到现场。后来考古学家的发现,尼罗河水才是关键。水是运石的润滑剂。埃及有一种特有的红土叫塔浮拉,它受湿之后变得非常滑,足以承受和滑动任何重物。现场有专门运送石头的运石匠,配备有负责拿着罐子不断洒水的工人,当运石匠把采下的石头耗费巨大人力一点一点翘上一种类似雪橇的铁底座上,然后洒水的工人开始工作,几十个运石匠就这样艰难地在洒水工人播撒下湿滑的地面上尽力拉动沉重的石头,一步步运往建造工地暴虐皇妃。
金字塔之所以建在吉萨高地,与尼罗河的泛滥有关。埃及一年分为三季,每一季4个月,即播种季、收获季和尼罗河泛滥季中部就业网。尼罗河每年泛滥,淹没田野达3-4个月。金字塔之所以建造在高地上,就是避免尼罗河泛滥时被水所淹没。
埃及文明以信奉太阳神而著称,他们认为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就像每天于东方出生及西方死亡,所以金字塔都建于尼罗河西边。金字塔的建造反映着农耕时代人们从季节的循环和作物的种植、收获中获得的认识。古埃及人迷信人死之后,灵魂不灭邓光荣葬礼,只要保护住尸体全返网,300年后就会在极乐世界里复活,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建造陵墓,也特别重视尸体的保存方式,木乃伊便是尸体的保存方式。
公元前2613年建平西校,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即位逍行记。他希望自己死后居住在一座大陵墓里,于是决定建造一座最大的金字塔,也就是胡夫金字塔。据说吉萨的三座金字塔的排列是按照猎户座的腰(The Belt of Orion)位列,而把尼罗河视作为银河。因为地球有岁差数(precession)的问题,所以是按照当时的天象而定。猎户座对埃及人有着重要意义,他们相信神是住在猎户座,亦即天堂所在。金字塔都是正方位的,但互以对角线相接,造成建筑群参差的格局。在胡夫金字塔祭祀厅堂的门厅旁边的狮身人面像,使整个建筑群富有变化,也显得更加完整壮丽。
胡夫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

吉萨三金字塔
在埃及旅游,主体线路都与水有关,最重要的便是尼罗河。埃及的经济收入“大户”有四:农业、石油、苏伊士运河[1]和旅游。其中除了石油以外,其他三者都与河流有关。对我而言,去埃及主要就是去“看水”,因此,首先是考察埃及人民对待尼罗河的态度:河水是否仍然干净、清澈。相信埃及人民是深切理解个中道理的。今天的尼罗河隐讳的意思,总体上说仍然是清澈的。我可以通过肉眼看到水流充足,水里有鱼在游动。捕鱼的人偶而见到,但不多。河流两岸的土壤非常肥沃,黑油油的。

凌晨宁静的尼罗河

白天繁忙的尼罗河

傍晚祥和的尼罗河
水表面万般柔弱,实则无比刚强;表象至为平常,实则充满神性。没有水,作物无法生长,生物无以生计;即使在沙漠,这个道理仍然是铁律。农耕文明靠的正是水。对于农作物而言,灌溉不外乎两种:河流和下雨。历史上的旱涝范世琦女友,——都是因为水——于是成了两种“惩罚”人类的自然方式。所以,遍布世界的神话中,总是少不了先辈“治水”和巫师“求雨”的工作,历史上也因此留下了最具代表性的口述故事和文载事件。于是流氓兔头像,善待水便无形中成了人类最原始的态度,最伟大的智慧异世流云。
人类生计与水的利用需要与自然环境和形态相结合,在雨水丰润地带,比如我国的南方,保水与生态的友好关系是纽带性的,水养育植物,植物反过来保护水土;互惠反哺。在少雨干旱但河流不断地区,比如埃及的尼罗河沿岸,形成特殊的绿洲带;农业也因此发展,由于每年的河水泛滥期后,从上游带下来大量的腐蚀质修武一中,积淀下来,土地肥沃,形成农业带。在缺雨且没有河流的干旱地带,以及沙漠,地形地貌成了人群赖以艰难生存的唯一依据。此次埃及之旅专门去看了少数族群贝都因人。他们生活在沙漠深处的小山凹里,靠打入地下50米深处的井获得少量地下水生存,生活极其艰苦。
水决定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也造就了文化的不同样态。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文明是写在水上的”。这与其说是我的总结,勿宁是历史的真实。
尼罗河上的水鸟

“巧遇”红海里的海豚嬉戏
我国的历史也是“水的历史”。我们常把炎黄作为“中华始祖”、“华夏共祖”,而中国最早记述炎黄二帝的史书《国语·晋语四》是这样说的:“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说是炎黄为兄弟,黄帝生于姬水边,所以为姬氏,炎帝生于姜水边,所以为姜氏。
我国古代“中邦”(中国的原型)的形成也由水造就。大家所熟知的鲧禹治水始有“中邦”故事,讲的是鲧禹父子,治水而立城建国,疏水系,通河川,成九州、立中邦;这才有了后来的“中国”。从现代考古材料和对遗址的分布情况看,我国石器时代和商周遗址主要分布在渭、泾、沣、浐、灞、涝等河流沿岸。
人类文明的序列依次是:“小水”成就部落文明,炎黄时代的部落成于“小水”,世界上的古代文明皆成就于“大河”,所以全部以河流来命名: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恒河文明和黄河文明。资本主义肇始于“小迁徙的读音海”(地中海),而后的全球化扩张借助于“大洋”。这分明是一条明晰的历史线索。
人们常常把河流,特别是与自己生命攸关的河流比喻为“母亲河”,一则说明自己的文明与她有着无法分离的亲密关系,没有“你”也就没有“我”;二则说明“母亲”与“我们”的善待关系,——就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对待自己的母亲那样。如果“人类文明是写在水上”的这一比喻可以成立,文明繁衍、延续就像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善待;那么,考察文明的一个重要的视点,就是看“人民”对待自己“母亲”的态度如何。反过来同样可以成立:如果人们伤害了河流,污染了河流,也就犯了“玷污母亲”的罪孽,那是不可饶恕的罪。
这方面,埃及做得不错。至少在我的眼前,尼罗河仍然水量充沛,河水清澈,水质尚好。站在尼罗河邮轮的甲板上,放眼河流-绿洲-荒山-沙漠层次分明的景观,玖竜我想玄门妖修,个中道理已然分明,不需要再多说什么。
回眸自己的祖国,回想我们的文明,同情同理:倘若中国华文明出问题,其中一个可能就是我们的河流、水域、海洋出问题,或受了污染漾组词,或断流,或阻绝。特别是黄河和长江。我也将竭尽自己的卑微之力呼吁:善待河流,就是善待自己的“母亲”。让我们的母亲更美丽!
[1]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修筑通航,沟通地中海与红海,它是世界上最频繁的航线之一,也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陈靖文。
作者简介
彭兆荣真武天尊,汉族, 江西泰和人,人类学家,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导师。

编辑 I 番茄三
文中图片由彭兆荣提供
欢迎投稿:haihongfu0503@163.com

鱼鳞滩往事微信ID:yulintanwangshi
时光走得太快
许多东西还没有仔细回味
就一下子消失了
让我们从这里开始
用朴素的写作
连接起中国大地上千百万个村庄
与无数个还能被文字打动的心灵
让我们用真诚的笔触
记录下生命旅程中遇见的
乡土风物 民族文化
人情故事和心灵体悟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