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小品卖年货伤寒杂病新解 第二章《伤寒论》基本概念与六经各篇新解:第一节-muniuyixue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8-08-27

伤寒杂病新解 第二章《伤寒论》基本概念与六经各篇新解:第一节-muniuyixue
前乎仲景,有法无方,后乎仲景,有方无法,方法具备,惟仲景此书。然则此书者,尽斯道体用之全,得圣人之经而时出者……呜呼!仲景圣当时而祖百代,其神功妙用,闻而不得见。………诚能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以求之,则道在是也。
——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跋》
一个从事自然现象研究的科学家应当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建立在哲学怀疑态度上的保持完全精神上的自由。但是又决不应当是怀疑论,应当相信科学,也就是说,相信决定论,相信事物之间的绝对而必然的关系,对于生物界的现象如此,对于其他的观象也如此。
任何人的意见,无论形成为理论或其他方式,都不能当作代表科学的全部真理。它是一个向导,是一线光明,但不是一个绝对权威。实验方法在科学上所完成了的革命就在于用一种科学的标准以代替个人的权威。
——贝尔纳——
《实验医学研究导论》第38、43页
第二章《伤寒论》基本概念与六经各篇新解
本书读者大都学过《伤寒论》,有的已是专家。对专家来说,他们有条件、也有能力按本书的思维方式——逻辑,去理解(推演、证明)《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体系。一般同道至此还不大可能,也无条件弄清大多数具体问题。本书的初衷之一是帮助当代青年懂得《伤寒论》。所以。本章把《伤寒论》比较全面地证明一遍。有的问题在上文中已经证明或初步证明,本章为求完整会再提出。本书的新见解比较多,为加深印象,适当重复是必要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多数读者读过本书后便可运用于临床。
又,为求行文简明。以下各节(上文亦然)引用仲景原文时常只引条文号,或节略引原文。多数读者可能须随时核对原文斟酌拙见。但是,不少读者未必手头就有《伤寒论》原文全文(即白文),为便于他们随时翻检对照本书的提法,故将六经各篇及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即397或398法、1l 3方白文附于书后大梦浮华录。此白文以新辑宋本《伤寒论》(1956年重庆市中医学会编注,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为蓝本。每条标明两种文号。中文号在每条前,为宋本条文号,阿拉伯字号在每条末,为《伤寒论讲义》(1964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山版)条文号。
本书引用经文及标出的经文号,均用阿拉伯字码,但所指是宋本条文号蜡嘴鸟叫声,即白文每条前的中文号。
发明科学概念,并在这些概念上面建立起理论,这是人类精神的一种伟大的创造性。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 第l卷 第628页
第一节 伤寒杂病新解
伤寒与杂病均见于《内经》,杂病且是《灵枢》中的一篇。但是,将伤寒的概念限定,把非伤寒称作杂病一小撮世界,始自北宋政府组织校正并颁行《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样就决定了杂病的外延不可能明确。
一、伤寒概念演变
伤寒的概念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化。《内经》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什么是热病?“人之伤于寒也无赖天尊,则为病热。”以上均见《素问·热论篇》。缪海梅这两句话,不是循环定义。换成不易误解的现代语言,上述概念的定义即是:“热病是人体受寒发生的,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热病是病名,寒是病因,热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热。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明确。中医最早关于热病的概念是狭义热病概念,即认为伤寒后只见发热或热证,不见发热恶寒的寒证或热证,更不见无发热的寒证。后来将因为果,伤寒变成病名,而且居于热病之上。这应该是仲景关于伤寒的概念。若用现代语言定义仲景所谓伤寒,应该是:伤寒是人体受寒发生的,以寒热为主要症状,既有热证又有寒证的疾病。
读者须注意,笔者用现代语言定义伤寒时,将其主要症状限定为“寒热”,而不仅为发热。伤寒不仅有热证,而且有寒证,这样便将伤寒的外延扩大。伤寒不仅见发热或发热恶寒,还有的见无热恶寒。仲景取伤寒而不取热病名书,用意在此。温、暑等热病不在《伤寒论》中讨论,是合乎逻辑的。但是,仲景之后,伤寒概念被进一步扩大。伤寒的病因不再限于寒。
《难经》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夏之雨病,有温病。”这个广义伤寒概念,受《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以及“风论篇”、“疟论篇”的影响。但《内经》无湿温之说。《难经》提出这一概念应从《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一句中来。这一广义伤寒概念,在认识热病方面有进步意义。因为湿、暑致病同样可发热,而且常比伤于寒即病者还要严重。但对伤寒概念的精确不利。
伤寒的病因到底是什么?《难经》中比较明确的是风、寒、湿三因。但是,热病、温病的病因却未说清楚,而且其中没有暑病。后来,《伤寒例》重提《内经》伏邪说。称冬伤于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然而暑病后来又发生歧义。中医对暑病的认识始终不清楚,至少从未明确西医关于中暑的概念。温病在仲景那里是否属于伤寒,不很明确。《伤寒例》的说法,是一种理论解释,但它肯定温病属于伤寒。
自两晋至两宋初,广义伤寒的外延继续扩大。《肘后方》把时行、温疫也归入伤寒快乐西游。《诸病源候论》将伤寒与时气、热病、温病并列,热病的病因与温病重复赵本山小品卖年货。其间的总趋势是广义伤寒外延渐广,而狭义热病已不可分出。《千金》、《外台》,均略同此说。
宋人朱肱著《活人书》,将伤寒之外延扩大至十六种病,但不包括中暑及瘴疟。
金元时代,河间学派以六气分外感病为六类或六门,说六气皆从火化,不承认伤寒有阴寒之证,无论狭义或广义伤寒均以火热概之。简言之,外感均属热证,伤寒自然是热病。故伤寒、热病混称由来已久。
明清时代,温病学说形成,除中风、伤寒外,原广义伤寒中的其它病种均归入温病。于是,外感热病分两类,伤寒与温病相对,温病概念明确,伤寒反而比较模糊。
近数十年来,论温病强调其传染性,温病一变而成为有传染性的外感病,无传染性者便是伤寒,因而伤寒的概念实际上又发生变化。
那么,仲景所谓伤寒,其实际所指是否包括后世──直至今日所谓温病呢捕俘拳?显然,仲景所指的伤寒既有热证,也有寒证,而且有明显的传染性,否则不会大批死人。故应该包括温病。不过,我们仍无法说明为什么仲景没有明言温病的治法。
二、杂病与负概念
伤寒概念之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从逻辑角度看,伤寒与杂病之分,温病与伤寒之分,均因使用概念划分的二分法所致。伤寒与温病均曾作为正概念,其外延相对明确。杂病一直是负概念,非伤寒、非温病就是杂病。
我们是否可以试将杂病改作为正概念呢?
单看宋以后杂病概念的来路,我们无法给它一个正概念。因为《金匮要略》论杂病的成说至今不废,所以,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从正面讨论其概念。
或许有人认为,陈无择的三因说给正面限定杂病概念提供了可能。实则不然。陈氏之说确是一大进步,尽管其病因分类仍属自然哲学性的。其说将疾病分作两大类──外感和内伤(不内外因仍不出外因)。它们既不相容,又各自外延清楚。伤寒与杂病则不然,它们虽不相容,却只有前者外延清楚。所以皮志高,内伤外感之分和伤寒杂病之分是两回事。
中医分病概念不清,还与其病因理论过略有关。如风寒暑湿既可使人患伤寒,也可使人患杂病。这样一来,伤寒与杂病竟然无法从病因上区别。无怪吴又可把能够传经看作伤寒的特点。笔者以为,中医不吸取西医的病因学说,就永远不可能正面说清杂病。
很多学者至今不明白,伤寒杂病之分所涉及的病因学问题和逻辑问题,他们想从正面限定杂病。如有人说,杂病是慢性病,那么,伤寒杂病之别主要是急慢之分了。读者试看《金匮要略》中的霍乱( 今编入伤寒)、痉、湿、暍、中风(西医脑卒中)、疟病、奔豚、 胸痹等均属急性病,而且有急于伤寒者。故其书大半论急性病,即卒病。
今教材说,杂病主要包括内科慢性病或内科杂病。似乎杂病有内、外、妇、儿之分。中医有内科之说,始自明代,教材的说法恐怕受西医影响,此且毋论。若杂病是内科病,《金匮》中的妇人、小儿、口齿病当如何解释?况且,有内科杂病便应有外科杂病,实际上没有外科杂病之说,因为没有外科伤寒或外科温病。(妇人和小儿杂病可通,因为有妇人或小儿伤寒)
还有人将杂病略同于内伤,有内伤杂病的含混说法。其实,也有外感杂病。
总之,关于杂病有各种错误理解。其中,一些学者将杂病略同于慢性病更是不应有的逻辑混乱。伤寒显然均属急性病,慢性病均应归入杂病气吞斗牛,但不等于杂病都是慢性病。此种逻辑混乱还与一件难以确考的医史疑案有关。
三、关于杂卒疑案
仲景书曾经——今天也有时叫《伤寒卒病论》。什么是卒病呢? 今本《金匮要略》中,卒病与痼疾相对,即急性病。那么,书名中的卒病是指伤寒呢?还是指其它急性病?此事难以确考。
宋代校书专家麦考利久期,径直认为“卒”字乃“杂”字之讹。仲景书原叫《伤寒杂病论》,是抄书者图省事,将杂字的繁写省笔,写成卒字天堂回信。不信请看今《伤寒论》仲景自序中明明写着“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于是,随着校书颁行,《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成为定谳美秀图图。《伤寒论》论伤寒,《金匮要略》论杂病,自无疑义。
宋代校书专家的这种认识,不见于他们的校正说明。大约他们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当时的认识分歧,只在郭雍所著《伤寒补亡论》中稍有记载。
总之,按宋代校书专家的逻辑,杂病等于非伤寒,即伤寒之外的一切疾病。
那么,关于杂病是否再无可说了呢?换言之,字讹说是否完全无可争议?不是。
我们先从“杂”字的含义说起。在仲景时代,该字便有以下三义。
1.颜色不纯。这是杂字的本义,见《说文解字》。《淮南子·说山训》:“貂裘而杂,不若狐裘而粹”。引申为驳杂、不纯粹。
2.混合、搀杂。《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3.都、共同。“愚公移山”(见《列子·汤问》)中有:“杂然相许”。
第1、3两义又引申为各种各样、多种多样。第1、2两义又引申为零乱、非正统、非主要、不入流、其它等义。显然,杂病之杂,在《内经》中表示不入流之义。刘勰著《文心雕龙》中有“杂文”一篇,便与《灵枢》有“杂病”属同一逻辑狐狸殿下。这两个杂字取义相同。为文非经、非史、非子,不属于诗词歌赋,无以名之,称为杂文。为病非风、非寒、非温、非热,不属于疟痹痿厥,无以名之,称为杂病。这便是《灵枢》“杂病”专篇之取义。
然而,今本《金匮要略》远非仅载不入流的病,其中疟、风、痹、痿等韩智恩,在《内经》中远较伤寒论述多而成熟。故可断言,《金匮要略》所论之病大多纯而不杂。
杂病外延大扩张的现象如何解释呢?这里不避考证之嫌,简介一下六朝隋唐大量出现杂医书的情况。
医书而冠以杂字,至隋代达到高潮爱情新呼吸。《隋书·经籍志》所载之医经中有《杂针经》;本草中有《杂本草》;医方中,书名带杂字的有近二十种,如:《杂药方》、《杂散方》、《体疗杂病疾源》、《疗脚弱杂方》、《杂戎狄方》、《疗百病杂丸方》、《梁武帝所服杂药方》等。胎产书中有《杂产书》等。养生书中有《杂仙饵方》、《杂酒食要法》等。神仙书中有《杂神仙黄白法》等等。
唐代杂医书仍大体如上。这些书名中的杂字,大多仍取义各种各样、多种多样,与“诸”、“众”之义区别极小。 少数取义不入流、零散。我们虽不敢肯定其中有主要论伤寒、热病者,但讨论范围无疑已等于或超过今本《金匮要略》。再看《宋史·艺文志》,医书类大增,几乎一本带杂字的也找不到。这只能说是仲景一杂百杂皆归之故。
所以,笔者以为,翰林学士王洙所见的那些蠹简,至少不全是仲景当年所论杂病方,而更可能是六朝隋唐各种“杂医书”。《金匮要略》是对这些杂医书的整理和校正。宋代之后,几乎再未出现新的杂医书,与宋政府校医书,杂病不再出《金匮要略》的范围大有关系。
杂病演变过程,在逻辑上有进步意义高益槐,上文已予说明。不过,明显带有重伤寒、轻杂病的倾向,可知当时伤寒对人类健康威胁之大。
以上花了较大篇幅讲杂病,仲景所说的伤寒概念的外延如何呢?按今本《伤寒论》分析,其外延即中风与伤寒。经文中仅第6条提到温病,却无治法。痉、湿、暍等自唐代即不在六经各篇,仲景亦可能不视为伤寒。经过逻辑处理,本书将风统一于寒,伤寒不包括风、湿、暑等外因所致热病。
四、伤寒与温病
怎样理解仲景时代伤寒为害如此严重呢?显然,那时某些伤寒有明显传染性。所以,后世将伤寒外延逐渐扩大(即分出了一些病种)是认识上的必然过程。这种认识过程到一定程度,就要再用二分法。吴有性首先把某些急性传染病──温疫,自伤寒分出,后人又将仲景所说的温病分出,强调温病初起即以热证为主且多易传染。于是狭义伤寒只剩下风寒。
读者至此必然致疑,问仲景以风寒为病因建立的体系,能否治疗当时已存在的温病?仲景是否讨论过温病治法,今已不可确考(洪钧按:第十六讲参考柴中元先生的见解,指出仲景有温病治法,这里不再修改。但目前拙见应以第十六讲为是)。不过质子殿下,仲景关于伤寒的辨证论治体系,大部可用于治温病。要而言之,寒温理法之别有二:第一是初起治法不同,即伤寒解表以辛温,温病解表以辛凉(笔者以为,部分温病初起用桂枝汤仍不属误治)。第二是伤寒治法重在扶正,温病治法重在攻邪。实际上,温病一旦不在表或由卫转气,便可照用伤寒里热、里实治法。温病下不厌早,可急下、数下,以及数日之法一日用之等说,在仲景法亦均可解。总之,伤寒六经辨证体系,为中医外感学说,提出一理论模式。后人创立的其它外感辨证体系,虽各有成就,若拿它们和六经体系对比,便很容易发现,它们都远不能容下六经体系。反之,六经体系能包含其它体系的主要内容。
伤寒、温病、杂病之分,还涉及疮疡等外科病的归属问题。疮疡既可因外因引起,也可因内因发生。当代西医也不以为其病因全赖病菌。有时,人体抵抗力低下是主因波士可多拉。看来,杂病的判断与病因无关。换言之,三因皆可致杂病,广义的伤寒──伤寒加温病,仍不能穷尽外感。于是,宋人整理《金匮要略》把疮疡痈肿、妇人病、小儿病、口齿病、自缢、中毒等都归入杂病。温病学成熟后( 以吴有性提出“戾气说”为标志 )多数疮疡归入温病。至于中医专科出现后,杂病愈分愈细,这是学术发展的必然。但杂病作为负概念仍有理论意义。
在古代,无论中外,热病均是人类健康面临的第一大敌。所以,中医学术进步一直以热病──即广义伤寒学为主干。其它方面的进步无不得益于伤寒学。曾经包治百病的针法渐渐衰落,成为一科,即与药物相辅的一种疗法。
五、小结
1.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与狭义温病,病因涉及六淫。狭义伤寒即仲景所论中风与中寒,病因只有风寒。伤寒与温病可统称热病,但狭义热病不属于狭义伤寒。热病在河间学派那里曾等同于广义伤寒。伤寒无论广义与狭义均属正概念。本书认为,风应统于寒。伤寒就是寒冷刺激引起的以寒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至于仲景所谓伤寒是否真的都是寒冷所致,是实验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已证实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对《伤寒论》进行逻辑处理,只能说伤寒的病因是寒邪。关于温病的病因,虽有吴有性划时代的“戾气说”,也只是假说。 当代西医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有关病因的实验证实,如何中西医结合看伤寒和温病病因,见第四章大理梧桐客栈,第一节。
2.杂病最初指不重要、不入流的疾病。晋唐时期渐变为多种疾病的意思。宋代官方校正医书后,杂病一变为与伤寒相对的各种疾病,即非伤寒的意思。从此,杂病成为负概念,沿用至今。

您可能喜欢以下内容

我有我路向 粤语版

我主苍茫笔趣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