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丝·比厄但可比玉 ——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仿玉琉璃器赏析 琉璃非玉-纵深收藏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5-04-18

但可比玉 ——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仿玉琉璃器赏析 琉璃非玉-纵深收藏
点击上方“纵深收藏”蓝字,直接免费关注。精彩内容大荒武神,每天15:30如期与您分享!


玻璃璧、环、璜主要作为佩饰使用,这与当时社会崇尚玉器、盛行佩玉有关,是“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真实写照。玻璃剑首、剑璏作为剑上的附属物,当是作为实用器在使用,也与战国时期佩剑之风盛行不无关系。
欢迎关注公众号:藏家天下

馆藏这种仿玉风格的玻璃器,从外形看极似玉,经有关部门检测,发现玻璃中含有大量的铅(PbO)和钡(BaO)。而钡元素(BaO)正是使玻璃器外观像玉的原因。湖南地区不产玉,而从全国范围来看,这种仿玉玻璃器主要集中在湖南地区,说明它在湖南这片区域是作为玉器的替代品而流行的,亦由此可推测,湖南应是战国时期玻璃器的生产基地之一。

谷纹玻璃璧
战国,直径8.1厘米,厚0.25厘米,1955年长沙市丝茅冲出土
乳白色,洪煦榆上有赭黄色沁痕,饰有凸起的谷粒纹6圈,横有序,纵有列。正面排列谷纹,谷纹触之有毛糙感,背面可见谷纹及网状模痕。玻璃璧是玉璧的仿制品。馆藏玻璃璧数量较多,均为圆形扁平体,中部有一圆孔,颜色有浅绿、乳白、米黄、深绿多种,分别象征青白玉、白玉、黄玉、碧玉,其中以浅绿色者最多,深绿色者最少。纹饰只有谷纹和云纹两种,有的在璧内外缘加一道弦纹。绝大多数璧饰谷纹,有纹饰的一面光滑有光泽,另一面粗涩无光。大多出土于墓主头端中部,或是表示墓主身份城市恋人,或是作为丧葬用。

谷纹玻璃璧
战国,直径8.8厘米,厚0.25—0.3厘米,1964年长沙市模具厂出土
乳白色,边缘可见磕碰痕。璧正面布满致密谷纹6圈,谷纹排列有序,纵横成行,触之有毛糙感。背面粗糙,可见网状模痕。内外缘均用细弦纹装饰。战国玻璃璧以饰谷纹的最多,谷纹有多少和粗细之分,最少的4圈,最多的8圈。谷纹是谷物发芽的样子,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和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古人以饰谷纹的玉器为祥玉,《国语?楚语》有“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的记载。

谷纹玻璃璧
战国,直径11.3厘米,厚0.3厘米,1975年长沙杨家山出土
乳白色,上有深黄色沁痕许纯美。正面谷纹5圈排列疏朗,有光泽,内外以弦纹镶边爱力优,背有明显网状模痕。保存完整,器形、纹饰均仿战国玉璧。玉璧是古代一种重要礼器,《周礼》有“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苍璧礼天”,“疏璧琮以敛尸”的记载崔漫莉。在各种仪礼活动中放驴小子,玉璧是必不可少的,如各种祭祀、聘礼、婚礼、朝会,馈赠礼品,丧葬用玉,都要用玉璧。湖南战国时期重要的楚墓皆用玉璧随葬,中小型墓则普遍使用玻璃璧随葬,说明玻璃璧的价值低于玉璧。由于当时佩玉已成风气,湖南地区并不产玉,故多以玻璃制品替代。玻璃璧为玉璧的仿制品无疑。

谷纹玻璃璧
战国,直径11.6厘米,厚0.3厘米,1960年长沙杨家山出土
浅绿色,内外缘有凸弦纹。正面光滑,饰有7圈谷纹,排列规则,触之有刺手感。背面较粗,能看出网状模痕。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战国玻璃器的主要成分是铅钡,而湖南地区生产铅钡玻璃的原材料十分丰富,《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长沙出连、锡”。这里所谓的“连”就是铅。《湖南省志?地理志》记载,临湘、郴县、桂阳等20个县都有丰富的铅锌矿。衡南、衡阳、绥宁、隆回、湘潭、新化等县都有重晶石(BaSO4),这是高铅钡玻璃必不可少的另一种主要原料。株洲、湘潭、常宁、临澧等地均有含铁量低、储量大的二氧化硅,这也是玻璃最主要的原料。所以,古代湖南地区制造人工玉的高铅钡玻璃工业,就应运而生了。

谷纹玻璃璜
战国,长15.5厘米,厚0.25厘米,征集
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出土的玻璃璜,但湖南省博物馆馆藏中有一件征集而来的战国时期的玻璃璜,该器作半璧形,乳白色,有光泽,内外边缘各有一周弦纹,正反两面饰以旋涡云纹。
玉璜是礼器,汉制称“半璧曰璜”。但考古发掘的玉璜,礼器的功用不明显,多是作为装饰品使用的。此处的玻璃璜两端及上部均有穿孔可系绳,其用途应是在组玉佩中起玉珩的作用,而并不像汉儒所言“礼北方”的用器。

柿蒂纹谷纹玻璃剑首
战国 直径厘米,厚0.5厘米 1953年湖南长沙南门外东塘出土
米黄色。背有磕碰痕。该器形呈圆饼状,背有短小柱,长有0.4、直径0.9厘米,可接剑柄。器表光亮,中心有谷粒纹一个,二道阳线弦纹围绕,弦纹外有四单线勾勒的柿蒂纹,在一周较粗弦纹外是三圈谷粒纹,排列不很规则。谷纹外还有一周细弦纹。出土于小型土坑墓,剑身已腐蚀。该器保存基本完整,器型、纹饰模仿战国玉剑首。
欢迎关注公众号:盛世藏典

玉剑首是玉剑饰之一。剑饰是指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饰物,饰玉的剑称为玉具剑,在西汉时始有专名。《汉书?匈奴传下》:“赐以……玉具剑追你到天边。” 一柄完整的玉具剑由剑首、剑格、剑璏、剑珌4个玉饰物组成。以玉饰剑,在西周已有发现,剑鞘饰玉,则从东周开始都市逆龙。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在所佩之剑上饰玉非常流行,并成为身份地位的标志。
玻璃剑饰是玉剑饰的仿制品,目前考古发现的多见两种:剑首、剑璏,而且主要出土于湖南特别是长沙地区的楚墓中。

柿蒂纹谷纹玻璃剑首
战国 直径4.5厘米,厚0.4厘米 1955年湖南长沙下大垅出土
青白色,稍有磕碰痕。该器作圆饼状翰林上岛,正面平滑光亮,中心饰谷纹一粒,外有二道阳线弦状纹围绕,其外饰柿蒂纹四个,外区三排谷粒纹,排列很不规整,触之有毛糙感。背面中央凹凸不平。
剑首是剑之柄端所嵌饰物。馆藏玻璃剑首大部分为浅绿色,圆饼状,中心稍凹下,下有一小柱状物,以便与剑相接。首面纹饰多为谷纹、柿蒂纹、蟠螭纹,剑首直径一般为4.2—4.7厘米,厚为0.4-0.5厘米。玻璃剑首约出现于战国中期,盛行于战国晚期,延续到西汉初期。以饰谷纹的较早贝丝·比厄,稍晚的加上了柿蒂纹,更晚的则出现了蟠螭纹。

蟠螭纹玻璃剑首
战国,直径4.7厘米,厚0.4厘米,1956年湖南长沙黑石渡出土
白色泛青,器边有磕痕,稍缺。该器形如圆饼,背有小柱延伸veket,可嵌剑柄。器表中心部位有一谷状纹,外围二弦状圆圈,四单线勾勒的叶状纹由弦纹引出略呈“十”字状,之外又有二道弦纹,外侧铸两条蜷曲的蟠螭纹,表面较光洁平滑李逵日记。这种蟠螭纹玻璃剑首少见,出土时墓中仅见剑首薛晓光,未见金属和其他剑饰,说明随葬之剑当系木质明器。
蟠螭纹是古代器物常见的图案之一,表现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螭,基本特征是张口、卷尾、蟠曲。盛行于战国两汉时期的玉器上。战国蟠螭纹线状苔藓,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

谷纹玻璃剑璏
战国 长6.2厘米,宽1.8厘米,高1.3厘米,1954年长沙枫树山出土
乳白色,光泽强。有裂缝,边缘多处有磕碰痕。该器为长条形,器表饰有三排谷纹,排列整齐,触之有毛糙感。剑璏一端尚有单线勾勒的云纹状兽形图案。两端略向下弯曲,一端下有长方形穿孔,用于穿革带。与此剑璏同时出土还有玉剑首、玉剑珌,但未见剑,可知原来随葬的剑应为木质明器,已腐蚀无存。玉剑首、玉剑珌、玻璃剑璏都是此剑的装饰物,为实用器。此器保存基本完整,器形、纹饰均仿战国玉剑璏。
玉剑璏是镶嵌于剑鞘上,形制均为长条形,两端微卷,下有长方形穿孔,用以穿革带。馆藏玻璃剑璏颜色有浅绿、米黄、乳白色等,纹饰有谷纹、蟠螭纹、兽面纹普陀鹅耳枥。玻璃剑璏出现的时间大体与剑首相同,总的看来,流行于战国中、晚期,饰谷纹的稍早,饰蟠螭纹和兽面纹的较晚。

蟠螭纹玻璃剑璏
战国,长10.3厘米,宽1.95厘米,厚1.3厘米,1960年湖南长沙杨家山铁路工地出土
白中偏黄,有沁色无约而来。器呈长方形,正面铸一身躯修长、弯曲如波浪的蟠螭。两端稍向下卷,下面靠一端处有长方形穿革带之孔。此器保存基本完整,蟠螭尾部一侧有开片。
从铸造工艺看,湖南这些仿玉玻璃器是采用青铜器制造工艺的泥范铸造技术铸造成型的。中国早在商代就有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其泥范铸造技术到战国时期应用更加广泛。战国时期的玻璃璧、玻璃环、玻璃剑饰等造型、纹饰,都是用这种技术用模压法一次铸造出来的,不再进行任何加工。湖南战国墓出土的玻璃器上的纹饰,如浮雕的蟠螭纹、谷纹等的边沿光滑圆缓,看不出任何雕琢痕迹,应该是模压后不再加工的。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本部客服微信:770565645
长按二维码识别快速关注我们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