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怫缔牱传统文化课程很盛行,可为什么从中体会不到传统的味道?-道教文化推广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8-05-16

传统文化课程很盛行,可为什么从中体会不到传统的味道?-道教文化推广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被称为“汉文化圈”,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在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很多培训机构和团体也从中抓住了商机陈天会,各类传统文化培训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尤其是针对经济实力相对较好的社会中上层、社会的中坚力量人群,因为这类培训课程收费不菲。但很奇怪的现象是,在这些课程中往往很难找到真正传统文化的身影,有的吃瓜群众会问了,既然是传统文化体验,为什么其中传统文化会丧失?
严格意义上来讲,其所呈现的是一种“去传统”现象。很多真正的传统没有展现和继承,或者是培训导师的疏忽,或者是只有从众才会有卖点。谁知道呢?
那么,我们首先要问,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庄子、孔孟、墨子思想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为实体的文化体系。

我身边有同学晒了一张他们夫妻二人的课程毕业照,行着非常明显的合十礼。合十礼,我们都知道杨晓京,这是佛教礼仪,或者说是佛教国家才会普行的基本礼仪,是外来而非我们中华之传统。我就非常奇怪,这个传统文化培训课程,是专门培训佛教徒的吗?而我们大华夏,作为文明古国,我们自己的见面礼——稽首礼,哪里去了?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被西方文化渐渐同化的表现之一,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课程中传统渐去(丧失)的表现之一。

其实我这篇文章的话题,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宗教。宗教也很容易解释明白,简单的四个字就是“综合教化”。很明显,中国的宗教不外乎道、儒、释。为什么我们知道基督、天主、伊斯兰是外来的,而不愿承认佛教是外来的?因为我们习惯称中土的佛教为“汉传佛教”,所谓汉传,就是指专门在中原汉地流传的,融合了相当量中原汉地传统文化的独特的佛教。既然培训机构不是培训的宗教徒,那么你招义工就是招义工,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提倡一种大爱,义工志愿者愿意无偿过去服务,没有问题。那么“法工”又是什么呢,我的直观理解,就是“护法义工”,试问,你传的什么法?代表谁在传法?这些社会上招来的“法工”,真的有资格吗?学员之间,以师兄弟相称,试问,师父又是谁呢?
打擦边球不可怕,可怕的是,当越来越多的人,从大人到未成年人都在一种假象掩盖下,开始接受并使用他国礼仪作为我们华夏礼仪的替代;当56个民族在一起合影,独独看不到汉服时……我们亲爱的中华儿女们,我们丢了什么吗?我们看到阿拉伯国家鲜明的服装特色,看到日本的和服,看到印度国家的国服,我们反观我们自己……我们亲爱的中华儿女们,我们丢了什么吗?我们大华夏儿女们,拿什么来说我们自己是华夏人?我们的标志在哪里?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我们其实不用在意道家、道教;儒家、儒教;其真正的区别并不大。真正我们要知道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厨子当官,究竟是从何而传、从何而统的。上面说的不是个例,但是也只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所体现出来的只有一点,就是我们对所谓传统文化,是真的很无知。我们要去寻问题的根,解决根子上的问题。修身如是,齐家如是,治国如是,平天下更如是。我们需要倡导的是真正的“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
那么我们根子上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就是“道”。天道、地道、人道、君道、臣道、师道……
我们看儒教的《中庸》:“天命之谓性,李晞彤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中也者朝天吼漂流,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安立敏。”《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所先后,则近道矣。”经典中非常明确地在阐述“道”这个根本。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践行和传承,无非就是一个渐渐“达道”的过程。我们何必舍自家之宝藏而远求他方呢?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民族精神:
其一,爱好和平:《道德真经》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刘明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道祖认为战争的危害是巨大的,提倡“至诚守善,勿贪兵威”。丘祖古稀之年,不远万里嬉农记,西觐成吉思汗,“欲罢干戈致太平”。每向成吉思汗论道,总以劝诫止杀为要:“天道好生而恶杀,止杀保民,乃合天心”魔域掉钱版。
其二,团结统一:《度人经》云:“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忌,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泰民安,欣乐太平桑植天气预报。”
其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道教讲天道承负,讲个人的生存与家庭、社会、世界的关系,认为人生而可以成仙,提倡积极面对生命、面对宇宙规律,世界自然,不患不衰,“我命在我不在天”,即尊重天地又不拘束于天地。

什么是道教徒的日常修炼?就是对人生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家庭的责任,对国家、民族的大爱。而不是双手合十李亦非图片,放空一切,什么都好;也不是“神说有了光,于是就有了光”。
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是真正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具备了中国精神,了解了中国文化,学会了中国表达,才可以当之无愧地称自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认识传统文化范围:
传统文化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传统文化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
中国象棋、中国围棋doxtv,对弈、棋子、棋盘;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传统文化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龙娃凤娃。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传统文化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可归类于传统文学) 中国戏剧 京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1]、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 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传统文化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故宫汉字汉语 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打油诗等……

传统文化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弘濟雷壇|首届符咒培训班招生公告。
本期网络学习班学制3天,授课采用语音视频教学,授课主题群交流辅导模式,主要由道长言传身教,悉心相授玄门秘法、道学真机清心游。本期学习班愿以道门秘传之学接引善根,以助所学之法普惠众生,人身难得,真师难遇,望有缘人得之,勤力修习,行善积德,广结善缘。
培训课程:
一、符咒画法与应用
二、培训符咒有:
1、平安符
2、招财符
3、文昌符
4、和合符
5、太岁符
6、避难秘符
7、藏魂秘符
8、百解消灾符
9、五雷驱邪符
10、风水化煞秘符
三、画符秘法
四、金光神咒修炼方法
法金:980
报名联系方式:
悠然道人:15079601388(同微信)

惟愿众生,得闻正法,万罪冰消,善芽增长!
惟愿众生,得闻正法,永断得迷,常修正道!
惟愿众生,得闻正法,不落邪见,艾怫缔牱法轮常转!
祖师言:
“心存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
持身正大,见我不拜又何妨”


玄门用品店铺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福慧增长吉祥安康!
动动手指转发、点赞、收藏和留言都是善缘!

道教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
回复以下数字查看更多内容
查看以下内容需先关注道教道教文化推广微信公众号,点本文标题下方蓝字"道教文化推广"一键关注,或微信搜索道长私人微信号: 15079601388
回复"历史消息"查看:历史消息
回复"1"查看:【道教入门知识】道教一百八十问
回复"2"查看:道教规矩和礼仪
回复"3"查看:在家之人如何修道
回复"4"查看:许真君传奇
回复"5"查看:天下万寿宫
回复"6"查看:法术
回复"7"查看:相术
回复"8"查看:风水
回复"9"查看:预测
回复"10"查看:每日一术
回复"11"查看:张继禹:忠孝与神仙
回复"12"查看:十二生肖2018年流年解析
回复"13"查看:深度揭秘受生债!你知道自己欠了多少受生债吗?
回复"14"查看:为什么要超度先祖或婴灵???
回复"15"查看:原来拜师收徒这码子事还是道教最严格!
回复"16"查看:道士受持法箓之后如何“事箓”?
回复"17"查看:老百姓常把神佛混为一谈,你想过根源何在吗?
回复"18"查看:仪科演教,带你认识道教神迷的斋醮科仪!
回复"19"查看:冤亲债主显现的十三种预示,千万要注意了!
回复"20"查看:道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区别?
回复"21"查看:知识|天后六十灵签原文及释意
回复"22"查看:教学|小孩子受到惊吓,丢魂了怎么办?
回复"23"查看:祭祀 | 关于道教法印的制造
回复"24"查看:不知道自己出生的具体时辰?这个方法可以准确推算出来郑日英!
回复"25"查看:《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
回复"26"查看:《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
回复"27"查看:《太上老君说五斗金章受生经》
回复"28"查看:《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回复"29"查看:《太上元阳上帝无始天尊说火车王灵官真经》
回复"30"查看:《玄坛赵大元帅财神真经》
回复"31"查看:《太上老君說月老仙師禳婚姻真經》
回复"32"查看:道教主要戒律
回复"33"查看:道教戒律
回复"34"查看:初真戒
回复"35"查看:积功归根五戒
回复"36"查看:初真十戒
回复"37"查看:女真九戒
回复"38"查看:中极戒
回复"39"查看:中极三百大戒
回复"40"查看:天仙大戒
回复"41"查看:老君说五戒
回复"42"查看:什么是《宝诰》?道教宝诰大全
回复"43"查看:道教《早晚课经》,一辈子值得诵念!
回复"44"查看:道教八大神咒——具有神通力量的一种语言
回复"45"查看: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注解)
回复"46"查看:关羽是如何走上神坛的
回复"47"查看:三清的起源
回复"48"查看:道教尊神四御
回复"49"查看:道教尊神四大天师
回复"50"查看:道教尊神真武大帝
回复"51"查看:道教尊神太乙救苦天尊
回复"52"查看:道教尊神斗姆元君
回复"53"查看:六十太岁星君的姓名
回复"54"查看:道教仪范中的三大类
回复"55"查看:道教礼仪
回复"56"查看:道教挂单规范
回复"57"查看:禮斗(拜斗)要義十問答
回复"58"查看:道教的“神”“仙”是什么?
回复"59"查看:皈依三宝,入道之起点
回复"60"查看:何为道教三宝
回复"61"查看:关于道教的皈依问题
回复"62"查看:拜师时注意事项及礼仪
回复"63"查看:道教庙宇称宫、观之由来
回复"64"查看:道教法物的文化内涵
回复"65"查看:关于道教的请神开光
回复"66"查看:道教诵习经典禁忌
回复"67"查看:当今世界道教流派
回复"68"查看:雷法诸门派
回复"69"查看:道教尊神五方五老帝君
回复"70"查看:道教符咒之前世今生
回复"71"查看:道教符咒之灵验与否,道法甄别
回复"72"查看:道教符咒之灵验咒语
回复"73"查看:道教符咒之十戒八忌、明宣暗不传
回复"74"查看:道教符咒之性命攸关、德行兼备
回复"75"查看:传度授箓,修真得道必经的法梯与航船
回复"76"查看:传度授箓的功德利益
回复"77"查看:关于道教皈依、传度的简答
回复"78"查看:道教授箓的发展历程
回复"79"查看:道教授箓的等级
回复"80"查看:道教授箓的二十四阶品
回复"81"查看:授箓之三皈九戒十二愿、持箓护箓
修行交流
微信:15079601388(悠然道人)
点右下方"写留言"发表评论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及众读者···
意见反馈